-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轉載:陽光勵志網
人際關係是現代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環,許多人有憂苦煩惱,都是肇因於人際關係的不和諧,造成人際疏離、溝通障礙。有的是拙於言辭;有的因表達不當;有的則因為自己預設立場,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然無法溝通,也有的人態度冷漠,令人不願碰觸。但最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貢高我慢,對於自己的主張要別人奉若聖旨,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如此之人,人際關係怎會良好?
人生無絕對的大小、高低、好壞、貴賤。自古以來,越是禮賢下士的帝王越是以賢名流芳,越是不恥下問的老師越能以學問傳世。所以,人際上要能做到“老做小”、“小敬老”。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謙虛,他不會不懂強裝懂,敢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不如老農,不如老圃。
可見謙虛是人際相處的重要秘訣。一個人的學識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謙虛,難受主管的青睞;一個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負,不知含蓄,難受他人的讚美;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忍讓,難得他人的友誼。一個人如果不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而一味地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又怎麼能令別人接受認同呢?
另外,人我之間也常有“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看到別人陞官發財,就嫉妒他、打擊他、障礙他,如此的損人又不利己,人際當然不會和諧。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密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明白事之常理。”人之所以會有紛爭和不平,往往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與人相處,要把“你”當做“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將心比心,互換立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此外,和人相處共事,看到別人有一點長處,要生起恭敬心,當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時,更要心存恭敬,歡喜讚歎。有些人因為卑慢而處處自我防衛,甚至擺起架子,凡事都拒絕,凡事說“NO”。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一個人如果經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絕也會提供取代的方案。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每個人在滿足生理、安全、社交三種需求之後,會進一步希望“被尊重”與“自我實現”。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嚴的人,就會更積極向上,努力學習,以期發揮自己的潛能與才華。(為人處世 www.suntw.net)所以,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論親子、朋友,乃至上級與下屬之間,如果能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進人間的喜悅。
《菜根譚》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時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來要求自己,如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才是一個善於教誨的人。
和諧社會,我們提倡“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說好話,則時時耳根清淨;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則彼此相親相愛;大家都存好心,則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進入無為而治的狀態了。
一個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就能得道多助,可謂厚道才能成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