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2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初入玄門,學道入門基礎知識
如果您剛剛接觸道教,您一定有很多疑問:到底什麼是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是誰?學道有什麼好處?道教到底是不是迷信?如何學道?怎麼學道?如何加入道教?學道必須出家嗎?學道必須到宮觀燒香嗎?學道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道教都有哪些經典?道教微信平台特別策劃此專題,請您跟隨我們一起了解學習道教知識。
什麼是道教?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發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系統。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煉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義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風雨雷 電、山川社稷均有神靈。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義,是 「道」和「德 」。
「道」 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 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就是道教最根本 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開始;並認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來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 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有的道書又認為:先有「元氣」,後有 「宇宙」,並將「宇宙」分為「混元、洪元、太初」三個 不同的大的世紀,這是依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而發 展的。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 然」的規律。《道德經》(二十五)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 再由宇宙產生萬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 象的,故經書上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德 」在道經中說: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 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 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教認為:道 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所以道教中人 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其信仰及行動的總准 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積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說 「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 」、「柔弱」、「不爭」、「抱一」、「寡慾 」等作為處事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 則中而發揮出來的。《道德經》里所說的「上德」、「玄德」、 「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從不居功者為「上德」 ,天地對萬物抱著聽其自然而不主宰者為「玄德」,能將正義之事堅持而始終不 變者為「常德」。老子所說的「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 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義」。必須理解,所言「無為而無不為 」,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和所發出來的作用 。
「清靜」,老子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 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即是「道」 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經》中所說的「無形」、「無情 」、「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 道教的修養工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 」,能做到「常應常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 ,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和 「無為」本是兩個相類似的概念,道書中所說的「清靜無為」,純是 道教中對外聯用的一種「術語」而已。
「柔弱」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其「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比如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 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辨 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
「不爭」,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說:「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該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 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深遠;六要言而有信;七 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 見第八章)
「抱一」,《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說:「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一」是指「道」的宇宙本體所說,「抱一」是指「混然一 氣」而言,是說道教最基本的修養工夫。如果這個功夫能在「***」時做到 「神氣混然」的境界,對於修養工夫的收益就更大了。
「寡慾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十九)老子認為:對於「人 欲」的節制,尤其是在修養方法上,顯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中說: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修養工夫上,人們能做 到「寡慾」是有好處的:若能做到「無欲」為最佳。
「 精氣神」,歷代的道書在講修養方法上,總是離不開其「精氣神」的研究, 並且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乃是順則生人」;能把修養工夫做到: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便為逆則成仙。」就修養工夫而言,這 「精氣神」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上乘修養工夫所講的都是「先天」, 所說「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說「元氣」非呼吸之氣,所說「元 神」非思慮之神。這也是道教的重要教義之一,對願意學道的信徒們來說,是應當作認 真研究的。
總的說來,凡是用語言或文字來說明信仰某個宗教的理由的,其名稱為 「教理」;凡是能夠根據本教中的經典著作既扼要又概括地提出幾句必須遵守的 話,而作為信徒們平時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則,這個準則一定要同全部「教理 」相符合,其名稱為「教義」。
何為道教三寶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
(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
蓋基於老子三寶章云:「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也。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張道陵 (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官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後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雲錦山 (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鍊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台山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後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餘勢力逃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符 籙 齋 醮是什麼?
道教籙文的創始,歷來依託於太上老君,實際上開創於張道陵五斗米道。據《三國志.張魯傳》:「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漢天師世家》卷二說:張陵居陽平山修煉時,立二十四治區,造正一盟威經籙二十四品,分屬二十四治氣,督察二十四治區鬼神功吏。「籙」的含義比較廣泛,天師道認為「籙」主要分下列幾種:
一、記籙:通常指記籙有關天宮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如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如《太上正一盟威籙》卷三所載:「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籙」上面寫著種種神將、使者、功曹的名號。《隋書.經籍志》說:「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實即記籙天神的名冊。另外「籙」又指戒籙,如《登真籙》(即奉道者的名冊)、秘籙,如《天師秘籙》等。
二、符籙(佩籙.籙像);籙和符的圖樣,性質、作用很多地方表現一樣,因之「符」「籙」往往連稱。又因符籙是道教法事中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稱符籙為「法籙」。「籙」也可以佩帶身上,用以避邪鎮妖,護身、保命,故又稱「佩籙」。《隋書.經籍志》上說:「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靈授之,乃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弟子得籙緘而佩之」。「籙」還有籙像,系用黃裱紙印的一本三雨寬,一尺長的畫像,是供燒的。據祖天師所傳。籙有「保護來生延年益壽的作用。有超度亡靈免受地獄之奪的作用,也有避邪鎮魔的作用。籙主要有三種,即(1)童子籙(給兒童做的,受籙後不會碰到邪氣,平安成長,畫有三十六員天兵天將)。(2)益壽籙(是兒女給父母做的,受籙後可延年益壽,此籙畫有歷代天帥像)。(3)超拔靈(超度亡人的,使亡人在地獄少受罪,此籙畫有救苦天尊和十殿閻羅等。「籙」內容一般分為六卷,第一卷是玉皇大帝的像,共三至四張。第二卷是歷代天師(從一代到當代)及其妻子的名字和像,共六張至七張。第三卷是三百六十個天地罡的名字和像。共一百零三張。第四卷是十惡十善(天堂地獄之類)的圖像,共四至五張。第五卷是受「籙」人的形像,共三至四張。第六卷是土地公公等像。 籙是用刻板人工印刷的,印好曬乾後,還要用五彩顏色描繪頭部。木刻板的所有權歸張天師,在六十三代張恩溥做天師時,上清鎮先後有六家制「籙」店,其中李德記、戴彩雲兩家時間最長。籙印好後,還要經天師府的制籙局加蓋張天師的印(即陽平治都功印),才能裝訂出售,過去,籙大部分是運到蘇州和上海出售。駐上海售籙的是一個道士叫張小山,駐蘇州售籙的的叫高正庭(江西金溪人),經在蘇州調查,據「玄妙觀」的老道長反映,確有售籙店,並回憶到籙的形狀,系用龍虎山特產的龍鬚草紮起來的一捆一捆的籙像,可惜沒有保存,原來籙像未能看到。
三、經籙:是《道藏》的別名。據《雲笈七籤》卷四十五《明正一籙第三》說:「籙者,太上真神之靈文,九天眾聖之秘言」。張道陵修道鵠鳴山中造正一盟威經籙二十四品。經籙的名稱很多,如《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經籙》、《正一盟威經籙》、《上清三洞五雷經籙》、《上清大洞經籙》、《五千文籙》、《洞玄籙》......
四、籙牒:正一道徒受戒的憑證。道徒受了籙等於有了任命狀可以做法師,在神靈界既有了職務,又有了權力,根據所受籙的等級,如隋書經籍志上說:「其受道之法,初授《五千文籙》,次授《三洞籙》,次授《洞玄籙》,次授《上清籙》,來行使遣神役鬼的權力。
五、醮壇的名稱:如籙齋、黃籙齋、玉籙齋《道門經相承次序》說:「金籙上元,天主;黃籙,下元,主地,玉籙,中元,主人。」
根據「籙」的不同意義和性質,因之籙的功用也膊幌幀,作為「經籙」的籙,是道徒「超凡入聖」的階梯,「修證真仙」的必要途徑。《洞玄靈寶課中法》說:「籙者,戒靈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始登真。」《正一修真略儀》亦說:「世人受道經戒,佩服籙文,縱未能次第依法修行,亦已不為下鬼,輪轉不滅,與道有緣。」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墮,則可知經籙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勉強弟子按籙上記載的法門去修行學道,故《高上大洞文昌司祿紫陽寶籙》卷上中說:「若能修持經籙中妙行法門。常令身心清凈,神精明,年齡既高」。 作為記籙天神名冊的「籙」,它的作用《正一修真略儀》說:「籙以檢核三界官屬,御遠元元,統握群品,鑒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之事驅策給侍之數目」。即按照天神的旨令,檢劾三界官屬之功過,同時也按他們的職責去役使他們。道士做法事,主要依靠驅使「靈」文中的功曹官屬,方能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所以要背熟籙文聽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日、月、星、山川、河泊等)均受治於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籙」文成為道士,法師,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助國禳災的主要手段。《正一法文科戒品》說得更為清楚,「總統天地一切鬼神,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征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通達神仙,莫先乎正一矣。」因此在道門內把「籙」 文視為瑰寶。 作為「符籙」的「籙」,其作用和符相同,如「童子籙」、「超拔籙」、「延生籙」等。
來源:中華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