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一樣的知識,為什麼有人越學越牛,有人越學越蠢?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8-24 06:50: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一樣的知識,為什麼有人越學越牛,有人越學越蠢?
彩色斑馬有話說:

同樣是讀書,為什麼有人越學越牛,有人越學越蠢?高分低能是怎麼造成的?應試教育為啥誤人子弟?

知識越來越多,科技迅速反覆運算,人生有限,哪些知識更有價值、更應該學?

看過本文,對這些問題,你不但能明白為什麼,還能知道該做什麼。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全球要出版超過6000本書;《紐約時報》一周的資訊量,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的資訊總量還多;新的科技知識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
前美國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曾說,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2004年還根本不存在。
毫無疑問,將來,我們的孩子會從事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現在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現在無法想像的問題。
與此同時,科學家認為,2049年時,售價1000美元的電腦的運算能力,將輕鬆超越全人類大腦運算能力的總和。
那麼,問題來了:知識越來越多,科技發展迅速,面對無法準確預知的未來,有限而不可逆的人生——哪些知識更有價值,是我們應該學的?哪些知識毫無意義,學就是浪費生命,甚至有害無益?

1“惰性知識”害人不淺除了淤塞大腦毫無用處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先後任教于劍橋大學、哈佛大學。他和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數學邏輯作品之一,作為歷程哲學學派的奠基人,懷特黑德的思想在生態學、教育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影響深遠。

▲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1929年,懷特黑德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發表了一篇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的文章——《教育的目標》(《The Aims of Education》)。
文中,他發明了“惰性知識(Inert Knowledge)”這個詞,用來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無法靈活運用于現實生活、沒有使用目標、不能解決問題的知識。
比如,胡克定律(物理)、阿伏加德羅常數(化學)、董仲舒的新儒學(歷史),這些高中會考的知識點,你肯定學過,但你還記得嗎?最近,在日常生活中用過哪個嗎?
任何知識,如果你只是記得它,在生活裡從來不用,也不知道怎麼用,那對你而言,它就是“惰性知識”。
懷特黑德認為,學習“惰性知識”不但沒用,還非常有害,因為這些用不上的碎片化知識會佔用大腦的存儲空間,導致思維混亂及各種認知問題,就像電腦存了太多沒用的程式會影響運行一樣。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惰性知識就是精神贅肉,書呆子就是智識上的大胖子,那些不消化、用不上的知識跟堆積在體內的脂肪一樣,都會導致負載過大、淤塞、遲鈍,並誘發各種“疾病”。
佛蘭克林曾說過,一個飽讀詩書的蠢人往往比一個一無所知的蠢人更蠢。
對此,懷特黑德的解釋是:“為什麼有些沒上過學的聰明人反而更明白事理?因為,他們的腦子沒有負擔可怕的‘惰性知識’。所有改寫人類歷史的偉大的思想革命都是對惰性知識的激情抗議。”
2
知識是一輛自行車
帶你去你想去的遠方

那麼,什麼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呢?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國際思維協會組織委員會常委、哈佛大學“零點專案”的創始人之一大衛•珀金斯(David Perkins),長期致力於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創意等與學習相關的議題。他繼承了懷特黑德的教育理念,並提出真正的學習應該具有“生活價值(lifeworthy)”。

▲ 大衛•珀金斯

最近,珀金斯出版了新書《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Future Wise》),在序言裡,他提到,他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是在寒冬一月的生日當天得到的,爸爸親手教會了他騎,這段記憶讓他想通了知識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知識?知識就像自行車,能載著我們到達某個目的地。”
正如懷特黑德所說,受教育就是學會一門藝術,一門運用知識的藝術。
事實上,知識本身是中性的,並沒有“惰性(Inert Knowledge)”和“活性(Activated Knowledge)”之分,但現代的學校教育主要教運算法則、科學公式、歷史事實,卻不教運用這些知識的思維技能,導致孩子們學到的都是碎片化、彼此不關聯的資訊點。
珀金斯認為,“活性知識”是以深度理解為基礎的,是有活力、可建構、跨學科的,既能相互聯接,又能解決問題,能孕育、發展出新的知識,更是終生學習的必要條件。
設想一下:你一不小心,開著車沖下了懸崖,汽車幸運地架在了樹杈上,懸在半空沒掉下去,你想打電話求救,卻發現手機掉到了車廂的另一側。怎麼辦?拿手機有可能令汽車失衡,馬上摔下懸崖;不拿手機只能等人發現,時間長,不確定因素多。哪種選擇生還的可能性更大呢?
其實,運用我們中學學過的三角函數和力學原理,就能找到受力點,做出明智的判斷。
需要的知識你肯定學過,但你知道怎麼用嗎?
這就是“惰性知識”和“活性知識”的區別。前者是散亂堆積的知識點,後者是用思考、實踐織成的知識網,會像一個健康的有機體一樣,自我生長。
3
專題教育消滅惰性知識
讓所有知識點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世界上其實沒有垃圾,垃圾都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知識也一樣。
伊諾•黑爾(Enoch Hale)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有17年的教學經驗,現就職於美國學術學習轉變實驗室(Academic Learning Transformation Lab),致力於網路時代的關聯教學。

▲ 伊諾•黑爾

黑爾博士說,他曾連續三年在學期的第一堂地理課上問學生:“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所有學生都說是“圓的”、“橢圓的”。
但當黑爾博士繼續問:“你怎麼知道這是真的?你能檢驗或證明它嗎?這個知識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能幫你像一個地理學家那樣思考嗎?”
沒有任何一個學生能明確回答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
然後,黑爾博士會告訴學生們:“你們獲得這個知識的方法,跟中世紀的人相比,沒什麼兩樣,他們也是聽人說、從書上學到‘世界是平的’的。”
黑爾博士認為,現代社會科技進步迅速,教育的內容也在改變,但教育的方法卻原地踏步。在他看來,老師應該創造場景,引導學生批判性、應用性地獲取知識,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學到活性、而非惰性的知識。
這也是在教育領域全球領先的芬蘭未來的教改方向——變“科目教學”為“專題教學”。
到2020年,全芬蘭的中小學都不會像以前一樣,單獨上一堂歷史課或數學課了,取而代之的是跨學科的專題學習。
比如,學校會開設一門“歐盟”主題課程,講述歐洲各國的語言、經濟、歷史、地理、文化。再比如,職業學校的學生會學習“餐廳服務”,這其中包括數學、語言、溝通技巧等等。
這種跨界授課將把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地傳授給學生。
全球最大的網上支付公司PayPal、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環保跑車Tesla、超速城際交通系統Hyperloop的創始人艾倫•馬斯克(Elon Musk)從小愛閱讀,在他看來,人腦如電腦,讀書就是下載程式。
馬斯克對“下惰性知識軟體”的現有學校教育很不滿,所以,他給自己的5個孩子創辦了一所名為Ad Astra(拉丁語裡To the stars的意思)的學校。這所學校不分年級、學科,主要教解決問題的能力。


▲ 艾倫•馬斯克和孩子
馬斯克說,傳統教育喜歡兜圈、繞遠,如果想教發動機的原理,會從認識扳子、螺絲刀開始。但正確的打開方式是:直接展示發動機,想進一步瞭解發動機的原理,需要把發動機拆開,這時候我們需要扳子、螺絲刀。
這和珀金斯的觀點完全相同。知識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載你去目的地的工具。
4
5招,讓惰性知識活起來
精髓就是“活學活使”
既不是芬蘭人,也沒有馬斯克那樣的爹,怎麼辦?怎麼才能讓孩子學到活性知識,遠離惰性知識?
別急,對此懷特黑德、珀金斯和黑爾博士都給出了一系列非常靠譜、很好操作的建議,家長們不妨試試:
1、進行通識教育,讓孩子盡可能廣地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
懷特黑德認為,知識領域狹窄會令頭腦中的某些知識孤立起來,無法建立聯接。而且,基礎知識的欠缺、薄弱還會影響閱讀,限制孩子的自學空間,導致輕信和偏見。
所以,珀金斯提出,基礎教育應該塑造“業餘的專家(expert amateur)”,即,能夠自信、正確、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的人。
別小看這些並不深入的知識。廣泛的常識既是選擇、判斷的基礎,又為孩子的興趣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2、鼓勵孩子問問題。
在傳統教育中,問題是開始,答案是結論。所以,大部分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都會問:“你今天學到什麼啦?”
但普利策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 拉比(Isidor Rabi)的媽媽當年卻是這麼問的:“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所以,父母可以嘗試著多問孩子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以此激發孩子思考的熱情。在思考的過程中,孩子會自覺串聯已有的知識,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好奇心、創造力也會隨之潛滋暗長。
3、鼓勵孩子自己做決策。
決策是人生的重要技能,也是運用、消化、聯接所學知識的最佳方法。
比如,家裡想養一隻寵物,就可以請小朋友幫忙選擇,從而讓孩子學著研究、分析、思考:
家裡的住房面積能養多大的寵物?
什麼寵物大小合適?
這種寵物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比如通風、陽光、外出,等等。
家裡能提供嗎?怎麼提供?
如果養寵物誰來照料?
4、鼓勵孩子分享TA知道的東西。
黑爾博士認為,如果你可以教別人這個知識,那說明,這個知識你真的理解了。
所以,父母可以嘗試著定期開家庭分享會,每個人分享一個自己最近學到的東西,孩子也可以藉此整理思路,深入琢磨自己學到的知識,並在複述的過程中把知識聯接起來。
珀金斯稱這種方式為,“把知識放進銀行生利息,而不是放進地窖裡發黴”。
5、隨時隨地就各種問題展開分析、討論、假設。
比如,把事實設想成假設,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證明它,類似於“現在有人假設地球是圓的,我們該怎麼驗證?”
比如,看了一場電影,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種結局的可能。
比如,看了一幅畫、一個雕塑,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畫家、雕塑家想表達什麼。
打破學科界限,發現重點,思考不同的可能性,比較,評估,弄清因果,找出問題,給自己的觀點找證據……等等,所有這些都能讓孩子的知識“活”起來。
“惰性知識”是背下來的,“活性知識”是練出來的。前者是知識,後者是能力。
也是面對知識爆炸、科技反覆運算、無法準確預知的未來、有限而不可逆的人生,最有價值、最值得學習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1 03:0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