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1、上善若水——老子宣導“水德”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 八章)
老子是孔子同時代的人,也許比孔子年長一些,是道家的創始人,與後來的莊子同屬於道家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思想被後人稱為老莊哲學。老子著有一書,人們名之為《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道德經》明確宣導清靜無為,要求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反對統治者亂作妄為,因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老子的《道德經》也成為民眾修身養生的寶典。
這一章,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道德理念,他說,道德完善的人就好像水那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下的地方,所以它的特性和作用幾乎近似於“道”。
道德完善的人,居處在像水那樣善於選擇卑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樣善於保持沉靜的狀態,與人相交像水那樣善於容納他人,言語像水那樣善於講求誠信,為政像水那樣善於有序治理,辦事像水那樣善於依時而動。
正因為道德完善的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所以心胸坦蕩,不會有過失和尤怨。
“上善若水”,——“水德”,是老子宣導的道德標準。它的基本特性就是“利萬物而不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只講奉獻,不問索取。做人低調、外表柔弱、心胸平和、講求誠信、為政勤勞、辦事認真。
一般常人,都追求“人往高處走”,而水卻往低處走。要知道,往“低處走”比往“高處走”要難得多,看看,把水引向高處,是不是比引向低處難些?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不容易啊!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具有。“上善若水”,是人生的不懈追求!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視和堅持細小的積累
—— 讀《老子》滴點(2)
合抱之木,生於毫毛;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六十四章)
雙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一筐的泥土堆積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靠雙腳一步一步的走出來的。
事物的生長壯大,都是由弱小到強大,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凡事都要從細小的微弱的細節做起,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這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途。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事物發展的規律。輕視弱小,不願從小事做起,好高騖遠,往往事與願違,因小失大。
在革命處於低潮,敵強我弱的艱難時期,毛澤東看到了革命高潮即將到來的遠景,堅持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堅守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不悲觀、不氣餒,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泉”口號,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粉碎敵人的重重封鎖圍剿,衝破道道難關險隘,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是偉人毛澤東運用重視和堅持細小積累於革命鬥爭的成功範例。
今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輝煌與艱難同行,機遇與挑戰相伴,成功與失敗糾結,前進與曲折並行。前途的光明,道路是曲折的,只有那些能堅持改革,不懈奮鬥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特別是處於改革大潮中青年人,要不惜從小事做起,從底層做起,敢創業,敢擔當,經受得起失敗考驗的積累,才能引領潮流通向成功的坦途。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生的辨證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五十八章)
事物都有正反兩極,對立面都會向對方轉化。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有此辨證思想,確實難能可貴。為人處世,應該全面的辯證的看待所發生的一切。絕不能為眼前的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衝昏頭腦;也不要為一時的挫折而垂頭爽氣,一蹶不振。當然,矛盾對立是絕對的,事物的轉化是有條件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對方轉化。要用長遠點的觀點審視事物轉化的條件。有時我們要創造條件形成事物的轉化,如失敗轉化勝利,或禍轉化福;有時我們要阻止條件的生成,讓事物減緩或推遲其轉化,如阻止清廉墮落腐敗、安定轉向動亂。所謂審時度勢,有先見之明。學會用全面的辯證的思想治國、興業、修身、管家。
我國開放改革30多年,取得舉世觸目偉大成就,這是不用質疑的,但是也出現了許多不良風氣。我們決不能沾沾自喜,一味歌功頌德,喪失警惕。比喻,市場經濟的開放,引起一些人對金錢的追逐,特別是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貪污行賄、買官賣官;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有些貪腐分子已經鑽進國家的權力核心機構,結黨拉派,禍國殃民。腐敗是國家的災難,國家之禍。政府官員的腐敗,貪樁枉法會干擾社會的和諧安寧;軍隊將領的腐敗,會讓軍隊喪失戰鬥力,毀我長城,失地亡國!為此,我們要懲治腐敗,“蒼蠅老虎”一起打。要強力造就阻止腐敗產生的溫床,使政府官員勤政廉政、部隊將士赤膽忠心保國家。因此,“反貪腐”,“打老虎”,就是用一種非常的手段懲治腐敗,使官員轉變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心全意為國保民,使社會風清氣正,百姓安樂祥和,將國家之“禍”轉化成國家之“福”。當然,要實現這一轉變,是一個相當艱巨並且相當持久的工作,要從幹部思想教育上、國家法制建設上、幹部任用制度上等方面實現大刀闊斧改革,努力創造讓事物轉化的條件。
4、聖人為腹不為目——提倡儉樸,反對奢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 十二章)
五色(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盲,五音(奇妙的音樂)使人耳朵聾,五味(味美的菜肴)使人嘴受傷,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難得的財富使人爭奪盜搶把人傷。
因此體道的聖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過簡樸的生活,而不為滿足耳目的欲望去競奢極侈。所以他不要那種縱情聲色的享受而選擇了簡樸。
老子宣導的“道”是至高無上的。他認為,物欲的膨脹會帶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只有生活的簡樸,心志的淡薄,心態的寧靜,才符合“道”的特性,才能領悟自然無為的“道”。我們雖不能真切瞭解老子“道”的真正含義,但應該做一個精神高尚的人,“為腹不為目”,應該是指以簡樸為榮,以奢華為恥。為名為利去爭鬥,只會破壞社會的和諧安定,最終個人也會粉身碎骨。
向聖人學習“為腹不為目”,這也應該是為官之道。可是當今一些官員忘記了這一行為準則,沉迷於“五色”、“五音”。“五味”、“馳騁”、“財貨”,以致“目盲”、“耳聾”縱情聲色迷失方向,違紀違法,成了國家的罪人。如周永康、徐才厚之流,這夥人為了個人和家族的私利,“發狂”地搜括民脂民膏,不擇手段地鯨吞國家資財,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待他們的將是國家法律的嚴正審判,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5、自勝者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三十三章)
能瞭解他人是有智慧的表現,能瞭解自己才是最聰明。能戰勝別人可以說是有力量,能戰勝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控制自己的貪欲)才是強大。
“智”與“明”,按老子的意思是有區別的。“智”,包含有知識、學問、才幹、智慧在內,這些都是對人的外在認識的 依據,沒有這些本領,就不能準確瞭解別人的外部特徵;“明”,是指耳聰目明,觀察的周到細緻、思考的明白縝密、分析的明瞭透徹,因而不僅能瞭解事物的外相特徵,而且能掌握事物的內部本質特點,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從而使自己處於主動的位置,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自勝者強的道理。
“力”與“強”,按老子的意思是,“力”指力量,對外物施加重力,致外物倒下或退後,但這可能是起暫時性作用,外物還有可能複起還擊的機會;“強”指強大,令自身壯大發展,震懾以致壓倒對方,使對方沒有迴旋反攻的餘地。
“自勝”比“勝人”更重要。要“自勝”。人貴有自知之明。“自勝”,一是要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點和缺點,做到揚長避短,展現自己的實力;二要謙虛謹慎,既不不高估個人的作用,獨斷專行,也不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能力,畏首畏尾。
許多時候,一個人的失敗,或因過高的估計自己,膽大妄為,貪欲過度,利令智昏;或低估了自己的實力,畏首畏尾,不敢進取,錯失良機。
孫子兵法有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彼、知己,缺一不可。人貴有自知之明。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難,只有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常樂的處世之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
老子說,名聲與生命誰更珍貴?生命與財物誰更重要?得到的名利與失去的生命誰是禍害?所以,過分的好名必然造成巨大的耗費,過分的求利必然遭受慘重的損失。
知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到危險,這樣就可保持生命的長久。
名與利,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去爭。爭則耗時費力,禍及生命。老子並不完全反對名利,只是提倡“知足、知止”。即提倡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
老子也說過,“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 四十六章)
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過失沒有比貪婪更大。所以“知足”(知道滿足)這樣的滿足,就是長久的滿足了。利慾薰心是造成一切罪惡的根源。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知足”可以決定人的生存、榮辱、禍福。
為人處世,要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歷代歷朝的統治者,為了個人的權力、地位,對外不惜發動戰爭,掠地虜物,殺戮無辜;對內橫徵暴斂,貪婪無度,魚肉人民。最終物極必反,必然導致兵敗身亡,民怨沸騰,改朝換代。當今有多少人由於利慾薰心,貪得無厭,而身敗名裂。敗於“不知足”上的貪官、奸商以及一切犯罪分子,這些例子還少嗎?
牢記“知足常樂”,就能過快樂人生!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有分辨“真像”“假像”的洞察力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八十一章)
真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飾言巧辯,飾言巧辯的人不善良。知“道”的人知識並不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並不真正知“道”。
這一節揭示了事物的的現象與本質的關係。有的現象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有的現象掩蓋甚至歪曲了事物的本質,前者叫“真像”,後者叫“假像”。世人往往容易被假像迷惑。我們應該學會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實質,要具有分辨真像與假像的洞察力,警惕那些善用花言巧語、打著能言善辯的偽裝去欺世盜名的人。
世上行騙的人實在太多了,稍不留心,就會受騙上當。騙子有一個特點,善說假話,以假亂真。在甜言蜜語的背後,是毒藥利劍;在貌似關心愛護的幌子下,作欺騙偷盜的惡行。有的化裝成乞丐博取人的同情心騙取財物;有的偽裝高幹、大款騙色騙財;有的打著親朋好友的名義推銷偽劣商品;更可怕的是,有的公開以政府官員身份,臺上慷慨陳詞、高談闊論,似真理的化身,矇騙善良的百姓,台下則男盜女娼,假公濟私,貪樁枉法,欺壓草民。
善良的人們,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個心眼,多一些觀察分析,學會透過現象洞察事物的本質,看清事物的真像,不要被假像所矇騙!
8、大者宜為下——一條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原則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壯,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已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 六十一章)
這一章老子論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老子的主張是國與國之間應該相互謙讓和不爭。他說,大國應該像江海一樣處於百川的下游,這是天下交匯的地方,像是天下的牝(讀pin)戶(陰戶)。牝雌常常以她的靜柔而勝過牡雄的躁動,就是因為她能保持靜柔和居下。大國如能對小國表示謙下,就會得到的小國的信賴;小國如能對大國表示謙下,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有的大國由於謙下而取得小國的信賴,有的小國由於謙下而取得大國的信任。作為大國不過想讓小國成為自己的附庸,作為小國不過是想投靠和依附大國。這樣一來大國和小國兩者都各自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比較起來最重要的是大國應當做到謙下。
人類能否和平相處,取決於大國的態度。“大國者下流”、“大者宜為下”。老子有感于當時各國諸侯以強淩弱,妄動干戈,因而呼籲國與國之間,當謙虛相容,特別是大國,要謙讓無爭,才能贏得小國的信賴。今天,老子這一主張,仍可以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借鑒,世界才能持久和平。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疆土遼闊,海岸線綿長,與周邊小國家毗鄰眾多,利害關係錯綜複雜,與這些小國家處理得好,就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若關係處理得不好,與毗鄰摩擦不斷,就不利於我們國家的發展。因此,作為大國,謙虛相容,有理、有利、有節,以贏取毗鄰國家的尊重信任,至關重要。“大國者下流”、“大者宜為下”的理念,應該奉行。
9、“治大國如烹小鮮”——與民休息的治國之道
治大國如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 六十章)
老子用一個顯淺的比喻,說明治國之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煎小魚是不能亂翻動,過多得翻動,小魚就會散碎不成條。治國亦如是,民眾亦即“小魚”,對民眾過多的干擾、限制(如苛捐雜稅、勞役盤剝等),沒有給老百姓足夠的民主、自由,民眾就會疲於奔命,身心交瘁,難以為生,結果就會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簡單的一個比喻,引治國者深思。“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老子 五十七章)也說同樣的道理。“忌諱”越多,對老百姓的約束限制就越多,自由就越少。在一個自由缺失、統治者管控十分嚴厲的社會裡,人民活動受限,無創造力可言,經濟發展滯後,人民生活怎不貧困!
“治大國如烹小鮮”,集中體現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順著“道”(自然規律)而行,不要過多的人為干預,按照自然規律隨事物自然而然的發展生長,世間萬事萬物就順利發展。就能達到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因為這個時候,做到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用“道”來統帥天下,鬼神都不靈驗了。這個時候,鬼神不會傷人(老百姓),“聖人”(賢能的統治者)也不會傷人,兩不相傷,“德”就都交相歸附聖人(統治者)與普通百姓,彼此都有好處,國家就會和平安寧。
10、希言自然——統治者為政之道應“行不言之教”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 二十三章)
希言,少說話。指統治者要少說話,不要隨便發號司令,這是符合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希言自然”,這正是老子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思想的精闢概括。為什麼要“希言”?老子用“狂風”、“暴雨”這些自然現象作比喻說明。他說狂風刮不到一個早上,驟雨下不了一整天,僅是一時的現象。自然的現象同樣可以說明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狂風”(統治者亂發號施令)“暴雨”(統治者的橫徵暴斂)暴虐的勢力統治社會或獨霸一方,可以肆虐一時,但不會長久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統治者的誠信不足,胡作非為,老百姓也對他不信任,失信於民,也就失去統治的根基,滅亡是一定的。“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 四十二章),強行霸道者,沒有好下場,必定死於非命!
品讀《老子》,越讀越有味道。正如張葆全先生在《老子今讀》一書中所說:“人們最感興趣的,可能是《老子》書中所蘊含潛藏著的傳統文化思想的精粹以及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在瞭解文本原文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感悟,並把自己的感悟,不斷融入自己的學科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更充滿睿智、更為充實、更有樂趣。”誠哉斯言!一讀再讀,受益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