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先來看看,對於下面的情境,你會作何反應:
某個深夜,一個參加尋寶遊戲的富人敲開你家的門,問你是否有他清單上的最後一個物體:一塊2米長、0.9米寬的木板,並承諾如果你能提供這塊木板,他願意從獎金中拿出1萬塊人民幣作為酬謝。你能贏得這1萬塊嗎?
到底是哪個答案呢?請看後面的分析。你也可以轉到朋友圈,讓大家來猜一猜。
不過,在看答案之前,你得先瞭解“分類”思維這個概念。
【一】
什麼是“分類”思維?
“將事物分類”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傾向,我們總是能注意到事物“相同之處是什麼”和“不同之處是什麼”,然後,我們就會把相同的東西歸到一起,不同的東西分開,這種能力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有研究表明,當你把四種不同類型的玩具車和四支不同的鉛筆混亂地放在12個月大的嬰兒面前,他就會將所有的玩具車和所有的鉛筆分別堆放在一起。
這種分類能力是人類思考能力的一個核心成分,如果年幼的孩子腦子裡有“燙的東西”這樣的物體類別,那麼他可能就不會被燒傷。我們有了對生物的分類能力,就能加強對動物和植物的理解。當我們面臨某種異域文化,能將所見的事物分類到我們頭腦裡已有的概念中,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種文化。比如,如果有人說:“哦,那是一種食物”或“那是他們玩的一種遊戲”,那麼,我們就能順利地將見到的這一切歸到我們大腦的分類系統裡,對它們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異同,對解決問題有很多好處。比如,日本就是一個將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到位的民族,他們為了讓垃圾能夠充分回收利用,並做到最大限度的環保,對各類垃圾進行了細緻到“嚴苛”的分類。
以新居浜市為例,生活垃圾被分為八大類別: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膠容器和包裝、瓶和罐、有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標識的塑膠瓶、廢紙類、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針對不同的垃圾也分別有詳細的投放方法的規定,如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膠容器和包裝要裝在45升以下透明或半透明的垃圾袋裡;瓶和罐以及有PET標識的塑膠瓶則要放到指定的網兜內;而大型垃圾則必須申請上門收集等。
得益於這樣精細的垃圾分類,日本才能成為一個環保大國,真正做到節約資源,變廢為寶。例如,日本面巾紙的包裝上常常會有這樣的廣告語:放心使用吧,這是回收的牛奶紙盒做的,不是森林裡的大樹做的。如果走訪幾個日本的城市,你還會發現,每個電車或地鐵車站的公廁,都會提供免費的廁紙,廁紙包裝上印著一行小字:這是用回收的電車車票做的。
【二】
分類思維有什麼壞處?
學會分類固然是好,但是,人類這種分類事物的思維能力也有缺點,有時候會導致我們只關注一兩個特徵,並僅僅根據這些特徵來看待事物。比如,讓你找出下圖中相似的事物,你可能剛開始會認為斑馬和棕色馬是相似的,因為他們都屬於“馬”這個動物類別。
但仔細一看,你還會發現,條紋T恤和斑馬也是相似的,它們可以歸為“條紋”類。不過,對上圖中事物的分類還算是顯而易見,如果是解答調查中的問題,就不一定有那麼容易。
對於調查中的問題,幾乎所有人家中都有滿足富人條件的木板。如果你回答的是“否”,說明你落入了“分類”思維的陷阱,因為你忽略了家裡的木門。之所以會忽略,是因為人們“被其固有的屬性限制了”。在大多數人的思維中,門是這座房子的一部分,是用來防風防盜的物體,幾乎沒人能想到這種物體也可以作為一種普通的木板來使用。
有時候,這種分類思維還有可能阻礙人們創造性能力的發揮。輪機工程師理查•詹姆斯為了防止精密的航海儀器在船隻俯仰時遭受衝擊,用不同粗細的彈簧進行試驗,試圖發明出保護儀器的裝置。
當他發現掉落的彈簧並沒有直接跌落在地板上,而是緩慢地一圈圈滾落在一堆書上時,並沒有什麼新的想法。因為他一直覺得彈簧就是一圈盤繞之物,可以用來平衡航海儀器。然而,他的妻子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發明了緊身女裝。這就是因為她的思維沒有被丈夫的分類系統所禁錮,才能產生富有創造性的想法。
也正是由於被這種分類所限制,我們還會將許多人貼上標籤。當某些群體的基本特徵被認為是消極的,就會引發矛盾和爭論。
比如某個研討會上,出席討論的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許多女性在討論時卻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發言:“男人……”或“男人總是……”並且在闡述的過程中不時傳遞著對這一群體鄙夷的態度。
最後,小組中的一個男性忍不住站出來說:“我希望在場的女士發言時不要說‘男人這樣’、‘男人那樣’,你們能不能說‘有些男人’、或‘我遇到的男人’,而不僅僅只是‘男人’?你們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男人!”他提醒了我們,這種將所有男性都分類到一個群體裡的做法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忽視他們的個體差異。
【三】
如何避免落入“分類”的陷阱?
1、像日本小學生那樣認真學分類
日本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如何“分類”竟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進行學習。在他們的語文教材中,其中有一個專門教學生分類的章節,翻開第一頁,首先是一個大標題“關於分類”,然後標題旁邊是一個畫了許多貓的大插圖,圖畫旁邊寫了一句話:“看看這幅畫裡的貓,然後分類為二個或三個小組吧。”
有些學生按貓的頭巾和帽子不同,將貓做了“三角帽貓”和“紅色頭巾貓”的分類,有些學生還根據貓的鬍子不同進行了分類:卷鬍子貓分一類,直鬍子貓另分一類。課文內還有這樣一段閱讀材料:雖然分類的方法是尋找“相同特點”,但是物品的特點不止一個。因此,看到的特點不同,分類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像日本小學生這樣,轉換分類的角度,通過不同的分類體系看世界,往往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2、警惕“華而不實”的表達
有時候,人們會將所談及的事物籠統歸類,用“這”或者“那”這樣的詞語進行簡單化處理,讓人無法抓住想要知道的真正的資訊。
比如,有一個飛行員這麼解釋飛機是怎樣飛行的:“哦,那全靠飛行動力。”很多人也會這樣發表意見:“那就是重力”,因為大家都相信我們已經回答了問題“那是什麼?”(那“就是”重力),所以不會費盡心思地考慮到底想瞭解什麼。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飛行動力是什麼?重力到底是什麼?
這種表達被稱為是一種“華而不實的表達”。當人們這樣表達一件事,就說明他們將談到的事物複雜性,簡化為了一個標籤。如果我們注意聽這些華而不實的表達,就會發現一些帶有蔑視的詞語:“那就是……”或者“他們那麼做僅僅是因為……”。
因此,我們聽到諸如“僅僅”這樣的詞語,或者一些拒絕回答問題、拒絕發表評論的唐突、輕蔑語氣,就要注意,他們是否將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簡化了?是否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資訊?如果不以這種方式來看待,那還有什麼其他方式?這樣的疑問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去搜尋更多複雜而有價值的資訊。
3、多問問自己:“這是什麼?”
如果我們能詢問自己:“這是什麼”或“我們在做什麼”,並努力找到更全面的答案,我們就能克服分類的狹隘性問題。要找到超越常用分類體系限制外的答案,就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吹風機的基本作用就是用來吹幹頭髮,但究其本質,它提供的是熱源。不僅可以吹頭髮,還可以用它來吹幹衣服。
有一個化妝品公司的老闆這麼問銷售人員:“我們公司賣什麼?”如果不假思索,很多人一定會回答:“化妝品!”但老闆想聽的答案並不是化妝品,因為化妝品這個類別並不能揭示事物的核心,它沒有命中公司產品核心的拓展面:公司的真正產品是美麗與青春。
導讀中談到的尋寶遊戲故事,就是一個跳出分類體系來挖掘事物本質的例子,只有跳出來時,才能發現門其實也是一塊木板。因此,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時,不妨問問自己:“此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能根據更全面的特性,重新組織當下的情景和物體,並盡可能地觸及事物的核心本質,我們就不會被已有的分類體系所限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