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罣礙
1.真心無罣礙
人之本性,原是賦於理天之真理,吾人得之而為性,釋教謂之佛性,儒教謂之良心,子稱之謂道,按此物原是形無其形,聲無其聲,是謂「真象無形,真音無聲,渾淪莫識,渺冥莫測之不可言說之物也。若說了無一物,卻是無而非無,若說其有,又是有而不有,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此玄妙之物,其可以為吾人之元神,為性命之根本,為萬靈之生源為造化之主宰者,因其真象無相,妙體無形,玲瓏皎潔,光明清淨,寂然炯照,感而遂通,無一毫纖塵所得染,無一點丹青所得污,無識無知,自然無有繫念之地,無思無慮,那無罣礙之天,不偏不倚,不黨不阿,故能無堅而不入,無微而不有,無處而不在,無物而不容,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任何滄桑變幻,天翻地覆,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其最貴者,貴其本來無一物,無處可著纖塵,無識無知,無處可發妄念,無思無慮,無處可生罣礙,其最神者,神其無識無知,而無所不知,無思無慮,而無所不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所以為天上天下,惟道獨尊者宜矣。
2.罣礙之來因
人人皆有佛性,何以有賢愚聖凡之別耶?聖人云:「人性本善」。佛經說:「人人皆有佛性」。何以降生塵凡,就有賢愚聖凡之分,善惡吉凶之別,貧富壽夭之不齊者何也?
蓋因各人之因果律不同,造因有善惡,根行有深淺,祖德有厚薄,依此定其因緣果報,當其人初受胎之時,間接的由父母稟受上天賦畀之本性,原屬純潔無垢,經過太極之造化,受氣稟之所拘,及至呱然落地,先天之氣收,後天之氣人,此時所稟受陰陽之氣,或清或濁,年月日時,干支之沖和,星宿之吉兇,九宮八卦之所拘,五行之生剋,種善因,得善緣,種惡因,得惡緣,結惡果,得善果者,稟氣清和,吉星相輔,五行協調,一生順適,故少罣礙,無罣礙,即不錮蔽聖靈,不障礙大道,靈光常明,不受物慾所迷,情感所惑,不致迷真逐妄,善自解脫,容易明心見性。
聖賢仙佛,悟透此理,看破假境,去濁留清,除妄求真,除盡罣礙,使本性復明,所以成仙成佛成聖成賢也。
凡夫俗子,因迷了本真,不知本未輕重,去清留濁,以致造出種種罣礙,致害本靈,墜落輪迴不了,所以永遠陷在五行內,不出陰陽氣數外,作繭自縛,不能超脫,所以為凡夫俗子也。
3.何謂罣礙
如上所述,人人雖各有佛性,只因下生之後,佛性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情感所惑,恩愛所牽,妄念所繫,酒色所迷,財氣所動,由六賊之招搖,牽動七情,自起私心偏見,固執拘泥,生出喜怒哀樂,貪嗔痴愛,驕奢淫伕,利鎖名疆,播亂心田,覆蔽真靈,有此罣礙,自然靈明不現,心志昧昏,妄念迭起,作事便糊塗,糊塗生錯誤,錯誤惹爭端,事端愈多,精神愈亂,心煩意亂,易發慍怒暴戾,輒起毛病脾氣,結成冤孽,造成因果,如此罣礙重重,何能見性成佛?故曰:「萬法惟心造」。又云「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妄念纔與神急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眼前。
4.要脫罣礙當如何
罣礙何來,於第二節第三節,已略說大概矣!既知病源,應除病根,自家有病自家知,莫待大疽既潰,命亦隨之了,那時悔之晚矣!如今既知吾們的性靈,被這些種種罣礙所蔽,這便是心有病了,心病須用心藥醫,後天的醫生是沒有辯法,後天的藥餌,亦絕不能見效的,須求仙佛指點病源,求得先天的藥物,方有功效。
莫認身心都是空,空中原有去來蹤;
氣如蛇怒生炎火,肝作龍飛起黑風。
一念稱邪淪鬼域,寸心纔正入天宮;
要知仙物真消息,不在乾坤在此中。
此詩原是仙佛留下的醫心病處方箋,病源仙方盡在此中。
萬病源由心,一念生萬法;
心空念自滅,罣礙自解脫。
後西遊小行者,被造化小兒,把一個好勝圈套住,任跳不出,一怒之下,直蹤九重天,雲端裡,奇遇李老君,行者求破法,老君笑曰:「那有什麼圈兒能套得住你哩!還是你自己套自已吧了。你這個小猿兒,一生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以為天下無敵,一味好勝,纔被這個好勝圈兒套得住,他如名利酒色,貪嗔痴愛,各種圈兒,所以套不住你者,因你這猿兒,已經無有此等念頭,故此等圈兒,與你無緣了,小行者聞言大悟,即時萬緣放下,萬念俱空,圈兒自脫矣,可見,
心病原由心念發,除病還須息念心。
莫慮牽纏,休愁束縛,一念空虛,自能擺脫。
一心清後一心淨,萬法空時萬法通。
漫道寸絲俱不掛,寸絲不掛妙無窮。
來源:慈 聲 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