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襌七就是一連七天的襌修活動,為什麼是七天呢?另外打七意義何在?「七」這個數字到底具有什麼樣特殊的意義?
老和尚開示:
襌七的目的是在開悟,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同佛七一般,佛七是以念佛的法門,在七天之內達到一心不亂,進而花開見佛悟無生;襌七則是在襌堂裡靜坐參襌,用七天的功夫,達到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目的,從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青原襌師將修證的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開悟前,此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凡夫的執著,執著外面虛妄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階段是透過參襌、參話頭的方法,找到一個入處,此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參到了話頭,可以從八識田的種子來返照自心,從自性真空當中,知道從前所認識的自己、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幻假,因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這個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是從開悟的一瞬間起,悟到現前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說「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一切諸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安住在當下這念心,這就是一個歇處。
古德曾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尋來全不費工夫。」當下這念心就是,不必向外尋求。《華嚴經》講:「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可是,不是悟到這念心之後就了了,還要時時刻刻保任這念無住心,這就進入修道位的階段了。悟到這念心是屬於見道位,修道就是依照所見到的道理來修行,修行有了功夫,最後就能找到一個歇處,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境界。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以三首詩,來表現青原禪師修證的三個階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藉盧山為譬喻,來表顯第一階段凡夫的境界。因為被我執、我所蒙蔽,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所以始終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看不見自己本具的心性;如同世界各個宗教,都標榜自己是真理的道路,事實上都是各執其所;唯有佛陀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所以才能清楚明白事物的真相。
第二首詩「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盧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描述修行悟道的心路歷程,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以後還要修道,如果以為凡夫心就是佛心,而不繼續修道,生死還是生死,煩惱還是煩惱,眾生還是眾生,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悟後起修更是重要,要能保養聖胎。
第三首詩描述修行有了真功夫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大地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何曾舉示人。」修證得道之後就有大智慧、大定力,乃至於大神通。可是,這念心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明日何曾舉示人」;當下這一念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真正得到受用的還是自己。
再者,襌七為什麼要七天?「七」有二層意義,就事而言「七」是指時間,就理而論「七」是指第七意識。做任何事情都須要時間,佛法中依不同的用功方法,也有各各不同的時間規定,有一百二十天、有九十天。襌七是剋期取證的法門,一百二十天太長,一天、兩天、三天又太短,不能成就禪修的功德,所以說七天,自己誓願在七天的禪坐靜修當中一定要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禪堂又稱為「選佛場」。
就第七識而言,有情眾生有八識心王,眼、耳、鼻、舌、身,意識是第六識,以及第七識和第八識;第八識是含藏識,含藏無量劫的種子;第七識是我執,人人都有我執,有了我執就有能、有所,有是、有非,就有煩惱,如果能將第七識轉過來,成為平等性智,事情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打七最重要的,就是要參破自己的第七識,將它轉化成平等性智,然後繼續再用功,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這樣就能夠超凡入聖。(中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