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佛陀
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享盡人間的一切榮華與歡樂。有一次出城,他猛然發覺世人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苦惱,無可解脫。於是,他毅然放下一切,出家尋求解脫方法。他先修苦行六年,但發覺苦行無助於解決人生的問題,於是便放棄苦行,來到菩提伽耶的尼連禪河畔,端坐在菩提樹下,發大誓願:「我若不能了脱生死,達到正覺涅槃的目的,誓不起此座!」
悉達多太子終於明白,偏於苦或樂的修行,都不能成道;要捨棄苦樂,才能體悟中道實相。在一個月色清明的晚上,太子終於證覺宇宙的本體及其緣起法(因緣法)則,證得最高的智慧,成為真正、徹底的覺悟者 –––– 即「佛陀」,或稱「釋迦牟尼佛」,是釋迦族的聖者。
緣起法不是佛陀所發明,他是發現者,他説:「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意思就是說,緣起法是恆常存在的,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不拘於時間(住)和空間(界)。
佛陀一生説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頌,很好地説明了一代時教的五個先後順序及時間長短:「華嚴最早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而串連所有佛陀教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因緣果報(緣起)的理論。
1.佛陀證覺宇宙人生真理後,又在菩提樹下靜思二十一日,説出圓融無礙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的對象是大菩薩、大修行人,內容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容易明白的。
2.隨後,佛陀用了約十二年時間,主要講《阿含經》,道出佛教的最基本教義。內容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 ── 一套不論大乘或小乘修行人都應該學習及修持的最基本義理。
3.接着是用了八年時間講方等經,介紹大乘佛法,教導修行人不但要「自度」,亦要發慈悲心「度他」。
4.佛陀共花了二十二年時間講六百卷《大般若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説:「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又説:「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由此可見「般若」的重要性。
我們所熟識的《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大般若經》的部份精華。
5.最後的八年,佛陀主要講《妙法蓮華經》及《涅槃經》,很多修行人每日必誦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出在這個時段。
6.佛陀亦在不同時段,大力推薦淨土法門,鼓勵娑婆世界苦難眾生,臨終時轉換到理想的極樂淨土,繼續修行而快速成佛。
《温暖人間》專欄:活在佛緣下 (第4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