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慈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9-26 01:02: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慈悲

佛教的兩個重要基石是智慧與慈悲,或稱為 「佛的兩足尊」。上兩期,我們淺談了小乘人(自度)及大乘人(自度、度他)以不同的修行方法提升智慧,大乘人更重視慈悲的長養。現在我與大家分享慈悲的意義。

跟據一般人的理解,慈悲是樂善好施,幫人排難解困;更高的層次是幫助他人明白佛法,最終能夠擺脫自己的困厄。世間的慈悲主要體現在金錢與物質上的布施。

何謂慈悲?讓我們先回顧禪宗史上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一段精彩對話。

梁武帝問達摩:「我造佛寺,寫佛經,培育僧人,不可勝數,敢問有何功德?」

達摩回答:「並無功德。」

六祖惠能的解釋是:「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金剛經》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在這裏,福德是指可衡量的世間福報,而福德性是不可衡量的出世間功德。

所以布施助人,得人天福報。受者,肯定得到實質的幫助。但能否有更高層次的果報,就要看布施者的態度。很多布施者,像梁武帝一樣,希望得到一些回報:重者是想得到心目中的目標,次者是得到適當的表揚。前者視布施為投資,而後者則視之為交易。話雖如此,報答布施者的行為,有助鼓勵更多人考慮布施,從而會激發更多人的慈悲心,最終可帶動整體社會的愛心變化。慈悲的最高層次是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我們凡人是很難做到佛菩薩的慈悲境界。我們只要保持心好,好好照顧家庭,幫助有需要的人,給人歡喜(慈)或幫人拔苦(悲)。不計較布施的多少,只要盡力而為。整個過程,不理會誰是受者,不求回報,不要留名。這才是有智慧的布施。

勤修六波羅蜜(註),內心潛在的智慧與慈悲會逐漸共同增長,互相推動,最終自然會得到更高層次的果報。

綜觀世間的紛爭,往往離不開互不包容、貧富懸殊、階級不平,造成種種的對立,這也是當今我們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要走出這些困局,只有慈悲與包容才能化解紛爭。

心願有多大,力量就多大,願我們慈悲包容,除了自己幸福,也願別人安樂,集合眾人的慈悲力量,才能使世界更祥和平安!人間有了慈悲,人類才能共存共榮。

註: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般若(智慧)

《温暖人間》專欄:活在佛緣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7: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