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許維:做事當如王陽明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0-6 07:40: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王陽明是我的一個偶像。他文能創立心學,武能平江西悍匪、平甯王之亂、平廣西邊亂,是歷史上少有的“複合型人才”。今天想說說我個人對他的“四句教”的理解。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以上就是王陽明最為人所知的“四句教”。關於這四句話,歷史上已經有n多大學問家解讀過n多次了,而且觀點也多有不同。既然本無定論,那我也就不怕班門弄斧了,反正至多不過再多一家之言而已,估計也不會造成什麼褻瀆聖人的嚴重後果。
王陽明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他只用四句話就將唯物和唯心、將超驗和經驗、將出世和入世給統一起來了,這簡直是太牛逼的一件事情。要知道,單純搞定一個方面的哲學家就已經能名垂青史了,而他卻把兩方面統一了起來。
我們先看前兩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最基本的哲學問題。為何基本?因為這個問題會牽連出另一個更加基本的哲學問題:善和惡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然後又會牽扯出下一個問題:客觀和主觀是什麼關係?它們是互相獨立呢,還是一個決定了另一個?到這裡,我們就從倫理學問題進入了形而上學問題,就開始涉及唯物和唯心誰對誰錯的問題了。
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王陽明在唯物唯心這個問題上並沒有糾結,他非常乾脆俐落的將二者的邊界做了一個劃分:世界本質上是唯物的,然而人的意識是唯心的,二者不是誰決定誰的關係,而是存在於不同範疇當中。這就好比我們在解方程的時候會用到的分情況討論,當x>n的時候y等於多少,當x<n的時候y等於多少一個道理。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王陽明顯然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之初,無善無惡”。因為嬰兒還沒有意識,它們是靠DNA賦予的本能來生存的,與其說它們是“人”,不如說它們是一個被寫入DNA程式的“生化機器人”,所以它們哪裡來的“善”呢?我今年恰好喜得千金,小傢伙可以做到上一秒哭,下一秒馬上就笑,靠意識真的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只可能是生物本能的結果。因此,我很贊同“人之初,無善無惡”的初始設定。既然心的本體都是無善無惡,那心外的那些大千世界,就更加是無善無惡了。
老子《道德經》當中有一句話我印象最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和西方的上帝應該意思差不多,就是那個超自然的存在,它是不講究仁義道德的,萬物在他眼中沒有尊卑之別,再尊貴的東西在他眼裡都和祭祀用的草狗沒有區別。我之所以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它一句好暴露了老子的境界:他是站在天地的角度看問題的。
老子想明白了一件事:“仁”是人間的東西,而不是天地間的東西,因此你不能拿人間的標準去衡量天地,那就拉低了天地的層次。所謂“仁”,我們可以近似的理解為善惡、好壞這類“價值判斷”,它們是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沒有人的意識就沒有它們,自然界當中是找不到獨立存在的“善良”、“勇敢”、“美麗”對不對?它們都是人類意識的產物。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善惡來源於“意之動”,而“無善無惡”才是世界的本體。王陽明對道家學問的研究很深,在此應該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如果王陽明只說了這兩句話,那麼他其實也已經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哲學家了,因為他對世界的本原和人類的意識都提出了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這是很牛逼的一件事情。然而,王陽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複合型人才,他不但能“為往聖繼絕學”,他還能“為萬世開太平”。也就是說,他的這套學問既出世、又入世,出世能解決得了形而上學問題,入世還能解決實際問題,能讓他取得戰場上的勝利,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四句教的後兩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把我們的思路從天上拉回人間,他就是用這兩句話平定了江西土匪、甯王叛亂和廣西少數民族的起義。
先來看看“良知”這個詞,我個人的理解可能和前人的一些理解不太一樣,我認為這個良知並非是“知道善良”的意思,而是“智慧”。如果我們認為良知是道德意義上的概念,那麼就很難解釋王陽明在戰爭中所用到的諸多陰謀詭計,這也是後來有些人罵他的原因,他使詐太多了。如果“知善知惡是知道什麼是善良”,那就狹義了,我覺得理解為“知善知惡就是智慧”會比較到位。
那麼有了知善知惡的智慧以後又該如何呢?那就要用它來“格物”了,我們可以近似的把格物理解為“實踐”。王陽明非常鼓勵弟子“到世上練”,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如果他生在今天,應該會非常贊成小平同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王陽明按照今天的分類標準來看,應該屬於“實用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那一類,他們不堅持某種絕對價值,而是通過比較利害得失來做出決策。比如《正義,該如何是好》裡面那個著名的扳鐵道的例子,到底是犧牲一個人還是一車人?這類問題對王陽明應該不會糾結,因為他知道,對一個人的惡,就是對一車人的善,這就是知善知惡,進而就可以為善去惡了。王陽明在帶兵打仗的時候知道,對敵人的善就是對人民的惡,因此王陽明對敵人就是要惡,因此他不會婦人之仁,他能夠心如止水的對敵人使詐,這恰恰就是知善知惡。善和惡不是捆綁智者的繩索,而是他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最後談些自己的感想結束這篇文章吧。我認為世界本身是沒有感情色彩的,它只是“存在”,無論陽光明媚還是地震海嘯,對世界來說都是一件“事實”。善惡、美醜、好壞、對錯,這些都是觀念,它源自於人類的意識,沒有人類就沒有這些觀念的存在。一個智慧的人必須要清楚觀念的相對性,它們既不絕對,又不必然,不同人的觀念是不同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如果想取得世俗上的成就,如果想保持內心的快樂和安寧,最好的方法就是“為善去惡”,凡事多從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對於不好的方面忽略和包容,這樣就容易正能量滿滿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1 17: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