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43|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動物奇聞] 地球上活著的史前動物 [12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0-9 14:59: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地球上活著的史前動物


沒有人見過活著的恐龍, 這是因為恐龍生活在幾千萬年前,那時還沒有人類。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知道它們的很多情況。大量恐龍骨骼、牙齒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化石是動植物的殘骸,被埋藏或者被印入岩石多年後形成的。研究和利用這些化石,科學家還原出了恐龍的樣子,知道它們怎樣遷移,以及怎樣吃東面、吃些什麼,等等。 那時有眾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其中一些身軀龐大。

禽龍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恐龍,有10.7米長。但同樣也有小型的恐龍,譬如細顎龍就長得像鳥,有尖尖的腦袋和長長的脖子,大小就像一隻雞。有些恐龍用兩條腿走路,如禽龍。其他的,像三角龍,是一種長有角的恐龍,它們則用四條腿走路。這些恐龍有的吃植物,還有的則是兇惡的肉食者。

並非所有的恐龍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第一隻恐龍大概出現在2.05億年前,最後的恐龍大約生活在6500萬年前。在這1.4億年間,地球經歷了三個主要的地質時期:三疊紀、侏羅紀以及白堊紀。然後,恐龍似乎就滅絕了。關於恐龍的滅絕有許多種說法,有些科學家認為是由於疾病或是火山爆發,還有的認為這是來自宇宙的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引起的變化。

恐龍並非史前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惟一的物種。還有許多其他的怪異而奇妙的生物——從龐大的鯊魚到有劍齒的貓科動物,它們和恐龍一起分享著吏前的世界。在這些動物中,有些在恐龍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了,有些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還有些則在最後一隻恐龍消亡之後還存活了很久。


第一種 海百合



如果將古代海洋比作現代森林,海百合就是生活在這片「森林」中的樹。這種古代棘皮動物與海膽和海星類似,均利用從海水中獲取的礦物質打造莖狀結構。構成海百合莖的微小鈣化盤狀物在包裹著化石的頁岩和石灰岩中極為普遍,年代可追溯到奧陶紀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4.75億年前,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生命——植物或者動物——均棲身於海洋之中。


第二種 鸚鵡螺



鸚鵡螺是許多人第一個聽說的史前動物,有眼鸚鵡螺是鸚鵡螺目軟體動物家族現存唯一代表。鸚鵡螺目軟體動物的歷史可追溯到寒武紀時期,距今大約5億年。鸚鵡螺一度是海洋的統治者,其外殼形狀變化多端,既有緊密盤繞狀和螺旋狀,又有類似派對帽的錐形,長度最大可達到4米。


第三種 馬蹄蟹



馬蹄蟹(又叫)並不是一種螃蟹,而是與蠍子、蜘蛛和扁虱等動物更為接近。此外,它們也可能是古代巨型海蠍子的近親。在距今4.2億年前,它們一度是地球上體型最大並且最令人恐懼的捕食者。馬蹄蟹沒有顎,長有5對腿和9隻眼睛。更令人感到怪異的是,這個活化石的血是藍色的,原因在於血藍蛋白中存在銅而不是鐵。在岩層中發現的已滅絕馬蹄蟹種群化石年代可追溯到4.45億年前,當時的三葉蟲還是一個「大家族」,絕大多數動物則生活在溫暖的淺海。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這樣描述現在的馬蹄蟹:它們是三葉蟲現存血緣關係最近的近親。

現如今有很多人都在養殖馬蹄蟹,同時它們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第四種 腔棘魚



腔棘魚是活化石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化石記錄顯示,這種動物的歷史可追溯到近4億年前。我們一度認為,它們在白堊紀末期便與恐龍一同滅絕。1938年,一艘拖網漁船在南非東岸捕獲了一條活腔棘魚,這一消息隨即登上頭版頭條。自此之後,人們又在其它地區捕獲腔棘魚,並在它們的天然棲息地對其進行觀察。腔棘魚長有黑色鱗片,上面布滿斑點,但對它們的壽命,我們仍不得而知。2009年初,一支日本研究小組發現了一條腔棘魚幼仔。根據他們的觀察,這個幼仔身體呈靛藍色,上面布滿淺色斑點。腔棘魚是一種葉鰭型魚,據信與3.5億年前第一批進化成陸上脊椎動物的古代魚類相似。實際上,與腔棘魚血緣關係最近的動物是肺魚和四足脊椎動物。


第五種 魔鬼鯊



魔鬼沙算是鯊魚界以醜出名的,也許與深海環境有關,在數百萬年時間內,鯊魚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即使在這樣一個海洋動物家族,魔鬼鯊(又名「加布林鯊」)也是一個另類。對於這個深海居民,我們了解的信息並不多。在它們身上只有數量極少的特徵足以被打上「顯著」標籤。這些特徵包括:身長最大可達到11英尺(約合3.35米),長有怪異的像短劍一樣突出的長鼻子。鼻子充當了一個接收器,幫助它們鎖定獵物。魔鬼鯊的顎部可以擴張,上面排列著鋒利的牙齒,能夠將任何獵物拖入口中。魔鬼鯊身體呈粉紅色,與淺藍色的鰭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這種體色由魔鬼鯊半透明的皮膚所致,即允許其血色透過皮膚顯現出來。一些人表示,魔鬼鯊是海洋中最醜陋的魚,看著魔鬼鯊頭部特寫,我們很難對這一觀點加以駁斥。


第六種 大蜥蜴



大蜥蜴雖然是統稱,但不可否認,蜥蜴確實是最接近恐龍的動物。活化石大蜥蜴生活在紐西蘭,現有的兩個大蜥蜴種群是年代更為久遠的斑點楔齒蜥家族唯一的「倖存者」,斑點楔齒蜥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年前。大蜥蜴身長可達到30英寸(約合76.2厘米)左右,牙齒排列方式非常獨特,上顎的兩排牙齒與下顎的一排牙齒疊加在一起。雖然是一種爬行動物,但大蜥蜴骨架中的確定骨骼卻與魚類擁有共同特徵。大蜥蜴的一大著名之處當屬發育良好的顱頂眼,也就是長在頭頂的「第三隻眼」。這隻眼睛也長有晶狀體和視網膜(成年後被鱗片覆蓋),但並不是用來與另外兩隻眼睛通力協作。科學家認為,大蜥蜴的第三隻眼似乎可以發現光周期的變化,進而幫助大蜥蜴調整自身生理節奏。其它一些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也長有顱頂眼,但在發育程度上無法與大蜥蜴相提並論。


第七種 麝雉



麝雉在很多方面表現出返祖特徵,其中一個返祖特徵就是翅膀上長有爪子。這些怪異的與鳥類截然不同的爪子可幫助小麝雉停留在樹枝上。有關麝雉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迄今為止只發現一個頭骨殘骸化石,年代可追溯到5000萬年前。即使藉助於DVA檢測,它們與現代鳥類的關係也顯得非常模糊,很難加以解釋。


第八種 鴨嘴獸



生活在澳洲的鴨嘴獸是一種單孔類動物,這種哺乳動物在距今一個非常遙遠的時期脫離哺乳動物家族樹。根據相關化石記錄,鴨嘴獸近親生存年代可追溯到1.67億年前,當時恐龍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即使經過漫長的進化,鴨嘴獸仍保留著一些原始特徵,與當前的有胎盤哺乳動物形成鮮明對比。鴨嘴獸是數量罕見的有毒哺乳動物之一,鼩鼱和溝齒鼠也具有這種特徵。


第九種 娃娃魚



娃娃魚的存在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作為一種幾乎全盲的生物,仍然艱難生存了3億年。雖然在交配季節,它們會變得更具攻擊性,但這種生物實際上非常膽小,一點都不嚇人。儘管它們能長到將近4英尺重70磅。娃娃魚大多以小一點的蟲子和淡水蝦蟹為食。


第十種 七鰓鰻



七鰓鰻(學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鰻、七星子,小脆骨,是圓口綱、七鰓鰻目的一種古老動物,與魚綱的魚類動物並不屬於一類,並不是魚。 一般所說的七鰓鰻指的是七鰓鰻目,下僅有七鰓鰻科,包括日本七鰓鰻、東北七鰓鰻、雷氏七鰓鰻等。

同時網絡上很多消息都說這是魚,但它不是魚!


第十一種 鱷魚



鱷魚(Crocodile)是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於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動物之一。出現於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前)性情兇猛的脊椎類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屬肉食性動物, 公認鱷的品種共23種。鱷是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極高的野生動物。

在潛水中鱷魚都是站著的,深水中會露出後背因為腿短夠不到地,一般尾巴能夠到的情況下,它們是不願意露出後背游泳的,不方便隱藏。



雖然長時間太平無事地生活在地球之上可以被解釋為「生物學成功」的一個證據,但很多活化石之所以生存到現在的唯一原因卻在於它們的棲息地經歷了程度最低的變遷。毫無疑問,最近以及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影響基本形態和體徵保持本來面部的動植物生存。試問,在長時間內很少發生進化之後,它們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嗎?

每日頭條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公平正義世間有愛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8-10-9 15:26:32 |只看該作者
未看先猜有鱟跟腔棘魚~
看完之後果不其然~~
但沒想到地球上還有那麼多活化石
這種史前就有生物真的很迷人
話說小強不是也是嘛XDD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8-10-10 04:38:53 |只看該作者
這是聽說 只是聽說 但願是聽聞 有人在夏威夷外海裡見到 巨齒鯊 牠的嬰兒跟大白鯊一樣大 可以想像成鯊多麼巨大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8-10-10 09:40:52 |只看該作者
長見識了
那個海百合是植物外觀的動物是這樣解釋的嗎
所以跟海星一樣看不到眼睛嗎
那珊瑚是多久的生物呀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0 21:1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