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如何運用佛法來教育和影響下一代?
在現在的功利社會中,人的心性已被環境的塵垢所蒙蔽,價值觀則被嚴重的扭曲。請老和尚為大家開示:如何運用佛法來教育和影響下一代?
老和尚開示:
佛法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而且是教育當中的教育。佛法強調人人都有佛性,也希望每個人都能由壞人變成好人,由好人變成賢人,由賢人變成聖人。所以說上至黃帝、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都可以來聽經聞法、修行學佛。
佛法的教育內涵極具啟發性,不僅只著重智慧技能的開發,更強調回歸內心的平靜與寧靜,這就是一種真正知足常樂的心境。
孔子的學生顏回,生活雖然很窮困,在簡陋的小巷子裡,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一簞食、一瓢飲,可是顏回始終是快樂的。因為他的心常在定、靜當中,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如同佛法所說的「活在當下」,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的。
孔子看到顏回窘困的生活,就想幫助顏回。可是顏回從來不收取任何人所送的錢財和物品。於是孔子想了一個辨法,用紙包了一錠金,放在顏回經常往來的小徑旁,紙上還寫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有包東西,就上前看清楚是什麼?結果竟然是一個紙包,上面還寫了「天賜顏回一錠金」。打開紙包,裡面果真有一錠黃金。顏回雖然生活窮困,看到黃金仍心無所動,於是又將黃金包好,在紙上寫著:「錠金不付命窮人。」便將紙包放回原處,瀟灑自在地走了。
這個故事實在值得我們靜下來省思一番。現代人衣食富足,當遇到一錠黃金在面前時,如果是上天賜予的,一定高興得不得了,如果不是上天所賜,有些人還會想盡辨法巧取豪奪。
佛法的教育是以心靈為重,期望能改變世人一味追求物欲享受的態度。儒家也強調「內聖外王」的精神;內聖,指的是心靈的安定;外王,是以慈悲心來救世濟民。佛法亦強調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其中第一即是內明,內明就是淨心、定心、明心。
在現在教育體系中含括有: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科技教育、…,種種教育,但是其中卻缺乏現代人最需要的心靈教育。如果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能以回歸本心為基礎,以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為法門,來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相信教育效果一定會更提升。(中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