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我們經常聽到:“雖然我不專業,可是我有濃厚的興趣啊。”興趣讓我們接觸到了一個行業裡光鮮有趣的部分,但那些因職責所在而不得不忍受的枯燥乏味、勞心勞力的部分,才是專業人士把事情做得完美的根本。
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往往都是因為不專業的人做了“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都應該對專業有更多的敬畏。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中國
微信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領英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領英中國現已推出專為職場年輕人服務的社交App“赤兔”,年輕、鮮活、有趣、有溫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我是不懂,夢想我可是專業的
前段時間引力波話題熱鬧的時候,一段節目視頻在網路上瘋狂傳播開來:在一檔五年前的求職節目中,一名叫做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討論引力波,還說自己的夢想是拿諾貝爾獎,但遭到了嘉賓方舟子的奚落。
許多大V和線民對此口誅筆伐,認為是“磚家”的偏見扼殺了“諾貝爾哥”的創見。
在節目中方舟子曾嘲笑郭英森:“我是覺得他可能連初中都沒有學好,只記住了幾種術語,就開始亂用。什麼引力波、物質波的。”
網友反而嘲笑專家被打臉:看吧,正是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管道工,早在五年前就發現了當下最熱門的科學話題,只要有夢想,不是行業中人也能有頂尖的成就。
毫無疑問,這些人把“提出概念”粗暴等同於“解決問題”,但拜託,引力波的概念愛因斯坦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
網友狂歡式的控訴背後隱含的潛臺詞是:科學什麼的我不懂,不過談到夢想,我們可是專業的啊!
只是,有時候,專業的壁壘,可不是光憑愛與夢想就能打破的。
“專業”的段子
《天龍八部》裡掃地僧的故事在現代有了很多新的版本:
傳說在每一個互聯網公司裡,都有一個掃地的老太太。很偶然地,當她經過一個程式師的身邊,掃一眼螢幕上的代碼,會低聲提醒對方說:小心,棧溢出了。
傳說在每一個公關公司裡,都有一個掃地的老太太。很偶然地,當她經過一個AM身邊,掃一眼rundown,低聲提醒對方說:時間排錯了。
傳說在每一個生物公司裡,都有一個掃地的老太太。很偶然地,當她經過一個技術員身邊,掃一眼引物序列,低聲提醒對方說:會有髮卡結構。
人們都知道這些是段子,卻依然對此津津樂道,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喜歡“反差”——這種突破心理預期的戲劇化敘述更符合傳播規律。
行業內的人幹好行業內的事,是本分。行業外的人幹好了行業內的事,才是大新聞。
所以我們聽到的往往是這類不完整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並非電影專業出身,甚至因為成績太差,申請電影學院申了三次才被英語專業錄取。但很少人知道他長期跟科波拉等專業人士混跡,耳濡目染,並且從小癡迷攝影,十多歲就有能力獨立拍攝並剪輯影片。
很多人知道康得的職業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教師,而非哲學家。不僅如此,萊布尼茨、休謨、笛卡爾、斯賓諾莎也不是以研究哲學為生的。但很少人知道哲學自康得以後才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此前並無專業之說。
很多人知道亞馬遜的創始人原本是個玩對沖基金的金融從業員。很少人知道 Jeff Bezos 是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和電腦系的雙學位獲得者,並且在進入銀行前曾研發過一款國際貿易網路系統。
只有興趣,無法讓你成為專業人士
業餘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區別在於,前者“更有愛”——業餘愛好者可以自由學習他喜歡的東西,而專業人士還要學他不喜歡的東西。
興趣驅動,只能讓人接觸到一個行業裡光鮮有趣的部分,但那些因職責所在而不得不忍受的枯燥乏味、勞心勞力的部分,才是專業人士把事情做得完美的根本。
只有興趣,無法讓你成為一個專業人士。
熱愛固然重要,因為它能帶來昂揚的心態、充沛的精力和無窮的想像,因此有時甚至能產生比專業人士更好的構思。
但相對而言,從業餘踏入專業領域最重要的一步,往往是承受將這件事情必須做完、做完美的壓力。
一個人是什麼時候變成一個“專業的人”的?
曾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所謂“專業的”,就是:
能下判斷,能下正確的判斷,能在短時間內下正確的判斷,能長期在短時間內下正確的判斷。
造成專業和非專業之間的壁壘的,不僅是雙方投入的時間長短差異。業餘人士往往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見識,也就是所謂的專業素養。
1.資訊轉換能力比詞彙量更重要
網路時代,業餘愛好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與專業人士同等的資訊管道,但是如何將龐大的資料整合轉化,卻需要思維訓練。
就好比,電子辭典、谷歌翻譯讓我們能輕易獲得每個詞彙的意思,但如何理解特定的語境和俚俗話語,這才是關鍵。
舉個例子:
美國人問:“Do you eat dog(你們吃狗肉嗎)?”
中國人回答:“Yes, but turkey is our best friend!(吃,不過火雞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不瞭解文化差異或對倫理學無感的人看到這段對話,就算每個詞都看得懂,但對串成一句的意思依然摸不著頭腦。
門外漢往往只能從樹上摘下一個蘋果,而行業中人拿起一個蘋果,便能準確判斷品種和品質。業餘愛好者眼裡看到的是知識點,專業的卻能把握這個知識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判斷其屬於什麼階段的產物,與其他理論的關係。
2.語境共識是對話的前提
這世界上有很多需要單獨完成的工作,卻沒有單獨一人就能構成的行業。我們既要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及讓自己的觀點被人理解,行業內部的專用概念、術語和範式就是是形成語境共識的前提。
這些詞彙往往與日常用語不同,容易造成誤解。比如文學批評的“批評”指運用理論方法對作品進行論證性評判,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單純指出錯誤。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術語,是門外漢無法有效地參與專業話題討論的重要原因。
3.思維方式:“感受流” VS “證據流”
“行業外人”往往是“感受流”的,對一個問題不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因的感知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和預設。他們尤其鍾愛“頓悟”,喜歡一步到位,掌握了初級的理論,就想要著手解決最頂級的世界難題,比如那些宣稱自己發明了永動機、推翻了牛頓三大力學、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間科學家。
而“行業中人”卻是“證據流”的,不僅要有證據,而且孤證不立,在思維上有嚴密的圖譜,在邏輯上是層層遞進的,他們的目標往往只是希望突破圓周上的一個點。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門外漢尤其熱衷“推翻”和“證誤”,樂於顛覆傳統觀點,而行業中人對前人的積累和發現會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之所有會出現“最牛的事情都不是行業中的人做出來的”這種說法,是因為人們相信,在一個行業裡呆得久了,活力就被束縛了,思維會固化,還有可能被上下游利益綁架,這些都無法讓你做出大膽的改變。
只是,專業從來不等同于迷信權威。誠然,每一個勇敢的開拓者,在最開始都會被當成冒失的闖入者。能發展到今天的行業都是前人勇於打破權威的結果,而保持專業性,恰是為了保護前人積累的成果的不被淺薄和無知所破壞。
我們可以說,確實有非專業人士做出了行業中最牛的事情,但不可忽略的是,當一個人做出了行業裡最牛的事情,恰恰意味著他的思維方式已經融入其中,完成了從門外漢到行業中人的過渡。
大多數人還沒有養成敬畏專業的習慣。請相信“專業”這個詞,並且放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