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第二品-002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4 06:29: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如來 菩薩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所謂的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准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准化妝的,可是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鍊,又戴戒指,叮叮噹噹,一身都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薩,大概簡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跪在那裡,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

    六祖和金剛經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裡,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著。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發心、願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啊!怎麼修行啊!
  實際上,後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唸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不識字,不會唸的,只要唸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要點,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唸金剛經這件事而來的。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什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註解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起。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09: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