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第三品-004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5 06:04: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四相和我的觀念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佔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為什麼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我相,因為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裡受不了……這都是因為心裡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佈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願,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眾生,自己并沒有覺得度了什麼眾生。

    三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才這一段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只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著等彌勒菩薩下來。佛的這個精神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裡著重的是剛才提到的法布施,因為須菩提問到怎麼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因為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經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發了財,有了地位,有了年齡,或者有了學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難。但是以我的經驗還發現另一面,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時侯,修養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等於現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你還是你,如此應無所住。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09:3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