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王小波有一本書,叫做《沉默大多數》。
而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幸福感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Loser成為了一個高頻出現的詞,很多人雖然過得很好(世俗意義上的),卻依然挫敗感沉重。
借用王小波的書名,暫且管這種群體精神狀態,叫做”失敗大多數“。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樣的狀態,也許即便是生活體面,財務自由,工作光鮮,卻依然難逃這種迷茫與糾結交織的”失敗感“,在漫長的奔跑中,無法控制自己,不斷去想像自己火力全開的樣子。
前陣子,看了別人轉藍藍占星的一篇文,吐槽了擁有天秤特徵的人。
大意是很多人什麼都想要,哪類人生的好都想沾,卻又不願意付出,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生生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什麼都沒做,還在原點痛苦。
很喜歡她寫的一句話:
她們不斷地臆想,不斷地痛苦,但天亮之後,她們依然站在原來的泥濘裡。
??這種病,就叫做“失敗大多數”
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能接受損失,什麼都得不到,是“大多數人病”。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大多數人年輕時都踩進去過,被絆住腳。
週一到了,想借“失敗大多數”殊途同歸的經驗,寫寫職場和創業期的點滴感悟,有些事,趟過才知道怎麼回事,沒有人能替代你過河。
1、好工作和所謂好的工作,不是一回事。
我剛辭職那會兒,有網友扼腕說:你現在的工作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為什麼要辭職啊?還有什麼更好的工作啊?
潛臺詞是,你這份工作,穿漂亮衣服,坐頭等艙,和明星做朋友,和大設計師面對面,去世界各地看秀,拍創意大片,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所有奢侈品牌新出的貨品,還有什麼能比這樣更好的工作呢?
每個人對於什麼是好工作的定義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人生階段對於好工作的定義也不同。
年輕時,誰不曾追慕過光鮮、體面的職業經理人光環,誰不曾嚮往過電影裡成功人士的模樣。
但,現實生活中,工作是工作,事業是事業,事業是不談性價比的。工作會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事業會決定你創造的價值。
(女孩子在30歲之前,很少會想“創造價值”這件事,這一點,北大的孩子,還是保留了一份好工作,要創造社會價值的傳統。這在驅利的現世,越來越少了。)
我是一個有事業心的人,且非常在意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往小了說,我對一份工作最起碼的要求是,得能夠讓我不斷的learn,不斷的有空間去進步。錢只是一個數字的變化,職場身價的某種估值而已,並不是我選擇一份工作的核心指標。
今天,我不展開說,我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最好的工作的標準。
但有一點,挺重要的,我堅信任何時尚風潮,都與時代人心、經濟政治風向相關,所以不必以一人之力,去做與大勢相悖的全力以赴。
人生很短暫,有精力All in的時間物理上就已經非常短暫了,即便一生只做一件事,都未必能做的好,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平均用力。
簡而言之,看起來好的工作,是此刻好,是It is Said的好,是別人眼裡的好。
你要想清楚的是,舞臺襯不襯你?
空間在哪裡?
你擅長的是不是對方沒有的(這樣你的才華才能被更好的珍惜)?
戰略方向是不是認同?
彼此對大勢的判斷是不是一致?
即便不求同心同腦,至少在正確的方向上,你能找到自己的施展空間。
穩健,Rising,我10年前投身時尚傳媒,那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行業,又是我喜歡的領域,我年輕,尚不具備任何職業技能,nothing to lose,當然是一份好工作。
10年後,行業和個人的情況都發生了變化。對美的終極追求不會變,何必眷戀紙張?
大多數人對大勢的判斷,總是會慢幾拍。看准了,就趕緊跳下去,行業發生裂變崛起的機會也不是常有的。
2、迷茫,並不只是青春病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為迷茫深深困擾,其實迷茫並不是青春病,有些人從小也不迷茫,有些人迷茫了一輩子,到老到死,喋喋不休。
我從小就不是個很聰明的人,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數學掛科,到現在也搞不清楚自己銀行裡到底有多少錢。正因為笨,所以一開始就不相信有最聰明的捷徑。
每當我迷茫的時候,都會選擇,往前走一走,多做一點,路就開闊了,景色就清晰了,主意也慢慢胸有成竹,你的竹子慢慢長起來。
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迷茫是一種常態,大局看不清很正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很正常,自以為擅長什麼其實是誤會很正常,男朋友都沒有就開始空煩惱到底要重家庭還是重事業也很正常。
真正要命的青春病,是想——太——多!
成事,有很多很多種方法,不成功倒只有一種原因,就是想太多,而不行動。
犯錯沒什麼大不了的,趕緊去做,錯了趕緊改,年輕也沒什麼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少年世故,自以為世事洞明,基於一個地下是浮冰的價值觀,做出各種狹隘、短視的決定。
年紀輕輕,就把工作當lifestyle,過上了朋友圈的人生贏家。
腳下都是虛的,往後的人生,等待的都是摧枯拉朽,Sooner or Latter,u will pay。
一個人,在完全沒有積累的情況下,是問不出好問題的。想不清楚的時候,就選擇離心最近的一件事,想做去做,做著做著,腦海就清楚了。
別人的經驗未必適用於你,人性不同,走的路也不同。能和優秀的長者做朋友很好,但依然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聽別人說再多都沒有用,做了決定,還得自己承擔。
治療迷茫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了再說。
那些迷茫了一輩子的人,最愛幹的事就是把同樣的車軲轆話跟所有人說一遍,然後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拯救。
3、到底該不該把興趣變成工作?
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把興趣變成工作,確實會摧毀掉你對興趣無功利心的熱愛。
就像你那位從早到晚迷戀打遊戲的男朋友,如果給他發工資,讓他必須每天至少打8小時遊戲,看他不得瘋了。
這個問題,如果非要有一個答案的話,我的答案是,把興趣變成工作,堅持1萬個小時,變成事業,是需要勇氣、毅力和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少數人的紅利。
入行前,我喜歡Fashion,並不擅長,毫無優勢。但我真實生活裡最迷戀的是護膚,我第一個拿到的Offer是Feature Editor(我同樣喜歡和優秀的人交談,和當Feature Editor的工作類型相當吻合),第二個拿到的Offer是Beauty Editor,(我非常非常熱愛Beauty,但不認為那是最好的事業起點),最後拿到的才是Fashion Editor,這是撬動這個行業最佳的站位點。
任性放在小情小趣就好了,大事上不能慣著自己。
你最好不要選擇一份完全沒興趣,一點都不喜歡的工作,不是說這樣的工作不能掙高薪,而是它無法成為你熱愛終生的事業。
最好也別選擇一份私生活裡摯愛的興趣作為職業,這樣當你的職業發展到瓶頸,靈感枯竭的時候,你會沒有地方可退,沒有空間緩衝了。
不能不愛,不能太愛,但無論你愛不愛,都不是能決定成功的要素。
愛,停留在心裡,並不意味著什麼,重點是Do it 。
4、缺乏執行力的源頭是,期望值管理出了問題
有很多很多人問過我,我到底要怎樣做才能解決缺乏執行力的問題?
有很多人自詡說,我這個人想法都特別的好,我天生擅長做戰略,吧啦吧啦吧啦,就是執行力不行,我需要一個很強的執行團隊
有人愛說:馬雲把阿裡巴巴做出來了有什麼了不起,我早就想到了這個主意
呵呵,世界上從來也不缺少出點子的人,最終成事的是把它做出來的人。
我想說的不是Do it,而是這一切阻礙你去Do it的魔障,是風險管理和期望值管理。
這個普遍現象很有意思,人總是本能地把自己心理預期的投入產出比,和以往的經驗比,卻不知道人的際遇是在大勢之上
花了很長時間去琢磨,缺乏執行力,或者是說缺乏長久持續的執行力,到底是什麼原因?
把個中現象層層剝筍之後,發現其實是期望值設定出了問題。
當你做一件事,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自然就會放棄,洩氣,不願意再堅持了,還會自問為什麼人家輕輕鬆松就成了,我這麼努力了怎麼不行呢?
其實,根本沒有人就輕輕鬆松成功。
以前我在微博上寫過:
很多年輕人,剛付出沒多少,就覺得自己遇到瓶頸了,想不通為什麼別人的成就比你強那麼多。
你想她一定有什麼方法,我遇到了ABCD...困境,而他們怎麼沒遇到?
其實,都一樣,別人也沒什麼特別武器,只是比你努力罷了,你盡了80%的“全力以赴”,別人盡了500%而已沒有聲張。
看起來你們一樣上班下班,其實你有一半時間在想找捷徑。
這有錯麼 沒有 這是人性而已
自己的人生,自己受著咯
當你挫敗時,當你委屈時,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你心裡要明白,這種強大的無力付出感,都來自於——你沒見識。
我很多以前的下屬來找我傾訴對上司、同事、公司的各種,我說,這很正常啊,你的老闆沒有錯啊,天底下的公司都會以你創造的價值來評估,公司不是學校啊......
這樣的話,從一個局外人的嘴裡說出來,她們信。可在利益相關聯的局中人說,她們就不信。
你堅持不了,並不是動力不足,其實就是期望值過高,對投入成本沒有充分的預期準備。
內心深處想佔便宜,想偷懶,想找捷徑,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要比別人費力,That‘s unfair !
不如老老實實,把期望值設置得低一點,至少合理一點,成功的少數人都不愛說自己多麼拼多麼努力。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這種心照不宣的路徑,造成了後來人更難追上,因為對後來者會產生錯誤的期望值誘導:Ta好像天天在玩,就做成了那麼牛逼的事
別傻了,把山想得再高一點,把自己想得再微小一點,就當每一分收穫,都是白來的,反而會更容易成事。
5、不要用價值觀不合,來掩蓋能力不足
這是年輕人的通病,不敢正視自己的無能。
打工的本質,就是為雇主創造價值。當你無法創造雇主希望你創造的價值,那麼無論是沒有能力,不合適,還是不出力,都是能力結構與業績目標不匹配的表現。
人性的根本,是愛為自己找藉口,推開隨意門的。
年輕的通病是,一邊痛苦,一邊high,一邊自大,一邊自卑,當Ta在職場上遇到了無法克服,無力解決的困難,本能推開隨意門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們價值觀不合。
價值觀Always在那裡,Before & After 始終在那裡,沒有變過。
變的是人的期望值和實現能力。
你只需看看一個員工的日常業績完成了沒有就知道,價值觀真是個萬能的好藉口。
所以,最流行的辭職方式就是:去周遊世界、去美國讀書、去小城靜好......這些時髦的辭職方式,簡直比已經被用爛的去結婚生子,去創業,更自欺欺人。
年輕的時候,大可以“價值觀不合”,“不喜歡這樣的工作”,來掩蓋能力不足。
最終受傷害的是你,因為你失去了一次逼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一次一次又一次,10年後,你還站在原地,和當年一樣,努努嘴說,恩,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So,你想要的人生,到底在哪裡?
今天先說到這裡,後5條有關職場,有關人生的話題,下次再接著說:)
有誰不曾遭遇過這一切?
父母終究逐漸老去,而我們卻還沒長大。
老天在十字路口,給了我們每個人同等份量的成長的焦慮,只不過有人走進了駕駛艙,扭轉了自己的航路方向,而有的人繼續坐在車廂裡隨波逐流罷了。
很多年前,有人對我說過:
當老人離開,大人就變成了老人,我們就變成了大人。一切終將發生,比我們想像中更快。
於是,我們要在父母老去之前,長大成人。提前下夠本兒,爭取在30歲之前,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穩健事業,良心迴圈的健康資本、蒸蒸日上的人生圖景。
一切好命,都是用心規劃+嚴格管理出來的,任何看起來美麗而從容的人,靠的都是積累沉澱,只有成了的那些少數人,才有資本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