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古代漢語中“眾”最先在甲骨文上出現
三個人平等的在協作勞作,小篆中的“眾”依然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協作
漢字演變到今天,
“眾”由三個平等的人變成其中一人在兩個人之上,但失去底下任何一個人便會變得根基不穩而跌落。底下的兩個人左邊的人似乎用腳踏著右邊的那個人卻受到頂上的那個人的壓迫上進不得,前行不得。 而右邊的那個人看似受其他二人壓迫踩踏,但是這個人可以看出在努力的向前邁步,隨時可以向上向前但又挺拔的支撐著另外兩個人。
甲骨文出現的時期,人類社會文明可以說是萌芽階段,生產力不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主要是通過力的協作。一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達到生存的目的,通過多人的協作,人類克服力量的先天困難,把多人的力量凝結起來,人人出力,人人盡力的去做一件事情,獲取生存的空間。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智慧的開化,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分工,分工出現後出現了新的協作關係,有的人力氣小但聰明,運用智慧,有的人力量大但缺少智慧。這次分工徹底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職業,出現了階級等級,出現了國家機器,出現了各種規則。然則所謂的職業,所謂的階級等級並不是不變的。為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規則強調了平等。
“眾”是個會意字,根據字形的演變,我們看到了“眾”的含義由平等的協作,轉變成了有分工的協作,由平等變的有等級層次,而這個層次等級並不是永久不變的。漢字是方塊字,具有穩固的意義,為什麼“眾”字看似穩固但是暗含不定的因素在內?究其本質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在現階段是在社會的道德、制度、法規、人的能力、物力的約束制約下的協作,是公平但不平等的協作。公平是人人都有機會在協作中成為獲益最大的一方,不平等是協作中的關係地位以及協作成果的分配永遠不可能平等。這是文明社會協作的鐵律,也正是這種穩固但又不平等的協作催發了人的欲望,產生了協作關係的不穩定性。
如何正確的利用這種公平,面對這種不平等,在協作中獲取進步,獲得利益的最大化?
敷衍了事的去生活,去做事是一種放棄的協作態度,這叫自暴自棄,這種人只能受制於人,依賴於人。踏踏實實的去生活,去做事是一種安穩的協作態度,這叫安於天命,這種人滿足于現實,安分守己。而積極的用智慧去生活,用能力去做事是一種向上的協作態度,這就是積極進取,這種人已經具備一個人上人的必須的思想:所以,甘於奉獻、主動思考、更弊惰性、勤於勞作、遇事不怠、主動出手、善於總結、以智禦力、以堅修性、當仁不讓,屈於人下而不辱志、居於人上而不驕性,不因安逸而躊躇志滿、不為困苦而意志消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能成為人上人畢竟是少數,但做一個智慧冷靜、擔當敢為、意志堅韌、思想進取的人則人人可為之。能懂得道理的人很多,能做到的人很少,願意主動去做的人少之又少,這就是為什麼社會結構的構成是金字塔形的原因。
拋開種種不平等,種種待人待事的態度,單就能做到多少而言,做到善於思考,用智慧指揮行動,主動思考,用先機占取主動,敢作敢為,當仁不讓,則無往而不利。不去思考且不去行動是讓人不齒的,不去思考而盲目的行動是不足取的,思考而怯於行動是可悲的,勤於思考勇於行動是為人的必須條件,勤於思考勇於行動敢作敢為且有擔當則是有智慧的善事者。好多人怕事,怕麻煩,不願思考,不去作為,沒有擔當,這是很可怕的事情。這樣的人小事大事做不得,身上看不到一點點生活的希望,處不好自己的生活也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因為這樣的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懦弱的性格,無原則的處世習慣,因為懦弱而無原則,即使再善良也是不可取的。這就是排除在“眾”之外的單獨的一個“人”。
其實,這樣的道理早就印在教科書上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欲成一事,僅靠個人的智慧與能力是很困難的,群策、群力是最有效最捷徑最好的一個方式,但是如何獲取別人的幫助呢?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會有人願意幫助你麼?別人在與你的協作中無法受益,會有人與你協作麼?無智、無力、無擔當的人,即使在某些小事兒上有人給你幫助,那也只是可憐你身邊的人,不忍心看著你身邊的人因為你的無能而受累。所以說任何人不要妄想去吃免費的午餐,古人在造字時就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後人,協作關係是都要使力氣的,是要都盡力去“想”去“做”的。失去這兩點,在人與人構成的大社會這個“眾”中,你連最弱勢的一個“人”都不是。也許有人說,道理很淺顯,誰都可以想明白,但明白歸明白,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甚至有些人明白卻不願作為,怎麼辦?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心性不夠堅定,倘若生活把你逼上了絕路,你再不思考不作為就會面臨失去以往自認為優越的一切,就會面臨生計問題,再懶惰的人也會被迫奔走。既然如此,為什麼非得走到哪一步呢?
無論成功的人、失敗的人、勤勞的人、懶惰的人,先靜下心思考一下自己所走的路,總結一下自己所走過的路,經過的事。人和人差別並不大,唯一的差別就是“動”與“不動”,動腦子,不動腦子,行動,不行動,別人都選擇前者而你選擇後者,這才產生差距。
與有智慧的人下一盤棋,一動不如一靜,這時的你是冷靜思考的階段,沒有思考成熟,任何盲目的行動都是你失敗的舉措。謀定而後動,是你深思熟慮後有目的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將失敗的風險降低了不少。料敵先機先發制人,這是你善於思考後,思維成熟的表現,這時的你要做到果斷,這是你能夠獲勝的必須條件。
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是想下棋一樣,有下棋者,也有觀局者,也有諫言者。想讓自己成為“眾”中獲益最大的那個“人”,就必須善思善事,敢於擔當,前者是做事的智慧,後者是為人的品德,是入圍“眾”的條件。
如何善思?一個人的智慧是需要放到具體的事情中去驗證的,這就是說,不應該怕事的麻煩,走的路多了,就知道了捷徑。錯誤的想法多了,驗證了,總結了,只要是有腦子,自然不會再犯,這就是善思者需要的勤於思考。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這都是干擾我們思考的障礙,思考的時候要冷靜,要多方位的思考。肚子餓的時候,面前有塊餅,人的第一思維是吃掉它,略微冷靜一下,或許會考慮這是誰的餅,能不能吃,倘若真的很餓,就要考慮如何得到這塊餅,這是出自自身利益的考慮。假如你身處絕地,極端饑餓,明知道出路卻沒有力氣走出去,這塊餅的所有者有力氣走出去,卻不知道路,最終或許耗盡這塊餅也尋不得出路,這時你就有了與之協作的條件,用你的智力得到對方的物力從而獲得體力,達到協作的目的。如果你一見到餅就去爭奪,就會失去協作的信任,就達不到你走出絕地的目的。可見善思者是勤於思考的人,是能克服七情六欲冷靜思考的人,是能多方位思考的人,這就是善思。
“善思”是“善事”的前提,做到“善思”如何“善事”?“善事”者要有勇氣,無所畏懼,要有毅力,被折不撓,要有決心,不撞南牆不回頭,要有信心,踏出去的步子就堅定不移的落下去。同樣,“善事”者也需要冷靜,在做事的過程中冷靜的分析,修正思考的不足與錯誤,要在做事的同時思考問題,思考什麼問題呢?晝夜無時不在更替,星月無刻不在移動,所有的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等著你去執著的去拾起。要分析事態在你做的動作發出後引來的變化,這個變化你是否在做之前想到了,沒有想到如何應變。事態脫出你的思想範圍,你該如何冷靜的面對,如何去順應它的發展,如何去掌控他發展的方向,這才是一個人“善事”的表現。
“善思”、“善事”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必要條件,但是要做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僅僅這兩條是不夠的。想要人尊敬,必須說話做事與人有益,想要成功必須敢於擔當,說話做事讓人信服。俗話說,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為什麼這麼說呢?說的話睿智,有道理,願意聽的人多,做的事公正,有意義,與己有利且使人受益,接受你的人多,那麼願意與你協作的人自然多了。你就可以成為“眾”之中那個用雙臂收籠他人的那個“人”。一對一你與人共事獲益是低於對方的,但是與你共事的人多了,你們都能從中獲益,雖然你獲取的利益總是低於對方,但是任何質的變化都是由量的變化引起的。當你成為那個可以用雙臂收籠他人與你協作的時刻起,你就註定是在一次次的協作中獲益,將所有的利益積累起來達到質的變化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人活著就是要做事情,動腦筋做事情,用心做好事情,思考與行動是相輔相成的,付出與收穫是不可逆轉的。要不怕麻煩,勤於思考,要敢於作為,不怕事情的勞累,要捨得付出,懂得付出,善於付出。人就是在不斷的思考中進步,在不斷的行動中驗證思考,在不斷的思考行動中成熟,在不斷的付出中得到。
“遇事不推,勞心而受益”就是這個道理,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不去想,不去做,不去付出,終將是社會生活的局外人,是“眾”之外的那個“人”。
以此反省自己的路,考慮自己的道,組建自己的“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