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9-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三四、望西師曰:「依此願故,眾生生者,皆具諸相,不假修得。
問:『具足此相,為華開後,將為前耶?』答:『不待花開,是生得故。』」
三五、曇鸞大師曰:「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
三六、《甄解》曰:「小乘前五通,唯依四根本定得。漏盡通,依四禪未至中間及三無色。
(「無色」者,指無色定。文中「三」字或為「四」字之誤,蓋八定者,乃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也。)
大乘依一切禪悉能之。今此經所說,大異於彼說。
一切人天皆以佛願為所依。故云,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為增上緣。
《事贊》云:『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豈容同於有漏禪為所依耶?」
三七、《要集》云:「不於四靜慮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運生得之果報,不亦樂乎!」
三八、《甄解》據《大乘義章》云:「(一)寬狹不同,如《地持》說,聲聞二千國土,為通境界。
緣覺六千國土,為通境界。(今經中則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為通境界,可見差異之甚。)
(二)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眾多。諸佛菩薩化現十方世界,一切色象。一時能現五趣之身。
(三)大小不同。二乘化現大身,不能入小。化現小身,不能容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