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凡夫對於身體太重視,唯恐委屈了它,恐怕累著它,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盡還要念下去,身體毀滅都可以,佛號決不間斷,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為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要多活幾年,佛號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種思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 大小乘經論中,講聞思修三慧學之處甚多。佛法在行,而行先要求解,聞慧尤為重要。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有人說聽經聽過就忘,記不著,故不願聽;須知聞慧重熏習,博學多聞才能一門深入。以世間法說,古文佳作若熟讀之,百讀不厭,趣味無窮;古文尚且如此,何況佛經!古大德講一部經,有一生講一二百遍者,愈講愈能發揮其精義,此古德留下之典型值得學習。
◎ 有謂:佛法如此好,有何方便法門速得成就?祖師開示說:「看得破、放得下」六字而已。必須先從布施下手。要捨,不捨娑婆世界之苦,如何能生極樂世界?研究教理開智慧很有限,必須由行持上開智慧。小乘由戒定開智慧,戒是捨惡業,定是捨散亂。佛法無一而非捨,布施捨貪,忍辱捨瞋,般若捨愚痴。六度布施列為第一,十度(六度加方便、願、力、智)布施復為第一,四攝法布施亦為第一。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貧,居住山洞,心中自在。古人云「道不遠人,人自遠之」,求功名富貴,用多少心機,人家給不給還有問題;而修道是自己的事,操之在我,不必外求,比求功名富貴更容易,何樂而不為?
◎ 經云:「柔和忍辱,無有窮盡。」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遇到一切苦難侮辱,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國人講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況其他!古德教學,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乃令隨眾作務,在碓坊舂米,經過八個多月。設六祖無忍耐心,豈不老早離去?
◎ 有念即不正,無念方為正念;無念不易做到,以一念止萬念。修淨土法門以心安住在佛號上,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即是定。事一心與理一心各有千差萬別,定力之差別很多。六度中將禪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不到此時心放不下。精進在前,精進是把各種法門都學過了,然後才可放下心。
◎ 念佛就是修止觀,念佛放下萬緣即是止,放下萬緣再提起一聲佛號,清清楚楚即是觀。
◎ 小乘國家之三藏是四阿含、比丘戒、只供釋迦牟尼佛,但修小乘佛法亦並不容易,要斷見思惑才能修到須陀洹初果。念佛能帶業往生,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諸同修應深自慶幸,生於大乘佛教國家,幸聞佛法,復遇講大乘經論道場,應各自努力,莫失機緣。
◎ 菩薩道非常遙遠,如有一念厭倦之心即不能滿菩提願;菩薩永遠沒有休息,身體如同機器一樣,用壞了再換一部。
◎ 「大莊嚴」指清淨莊嚴,非物質上的莊嚴,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例如佛堂不在建築得富麗堂皇,在乎同修們的心地清淨,如佛堂內每個同修均入念佛三昧,則佛堂建築雖簡陋,亦是一個大莊嚴的道場。
◎ 佛經不是一律都講成佛之道,佛是應機說法。有一類眾生不想成佛,不願行菩薩道,因為太長遠太艱苦,只求自己了生脫死,所以佛對他說小乘法;又有一類眾生只求人天享受,佛即說人天道。故佛經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其原因在此。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