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學佛之人決不能離開佛菩薩,離開就要退轉。現在佛已不在世間,經中開示,如能每日讀誦大乘經典,即能常常啟發清淨信心,故學佛之人每日誦經實有必要。世間上的事,生活過得去就算了,不必費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塵上。
◎ 修供養是明心見性的方法,證菩提的適當法門。但一有所求,即與供養布施之義相違,即變為人天有漏的福報。
◎ 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於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與凡夫一樣。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即可轉變境界,由現在起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經大菩薩一點破,恍然大悟,其願力再超過業力,又是一個再來的人。轉凡入聖就在此時,不要等來生。
◎ 不著有為即不執著,不著無為是什麼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薩道。有為法包括甚廣,《百法明門論》中前九十四條均屬有為法。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定是虛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覺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為法均無自性,有用無體,徹底虛妄。
◎ 恭敬者,虔誠也,即一心皈命之意。蓋三業以意業為主,攝心歸一,不向外馳,謂之恭敬。若但理髮洗澡,華服盛裝,而妄想紛飛,不能謂之恭敬。合掌頂禮,表身業虔誠。稱念聖號,讚揚功德,表口業清淨。心中一塵不染,表意業恭敬。
◎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聞到佛名字都很難。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不聞佛名。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現值末法時期,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這個期間眾生如何能得度?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務自珍惜,多多勸人念佛,親近佛法。口頭勸,文字勸,以此因緣,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 佛出興於世,對於眾生的恩德太大了。經典中至高無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緣,佛若不說,我們再聰明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人身本來是為受報而來,是為酬業而來,被業力牽著走,太苦了,我們必須發菩提心,使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活著是為了度一切眾生,不為我自己,心量展開,即得自在。
◎ 娑婆世界眾苦充滿,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如僅以欣厭心求往生,恐難達到願望,必須發菩提心,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中說下品下生也要發菩提心。到極樂世界是留學,等學成之後再回來度眾生,再來是願力不是業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圖享受,而是為度生。經云:「寧代諸眾生,永受輪迴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少樂。寧惡道多劫,受苦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寧地獄多劫,受苦常見佛,不願離三塗,生無佛法處。」
◎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點善事如用回向,可以發展到盡虛空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開。粗心大意,聽經時融會貫通,出了講堂全忘了,實在說經本下課時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雖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無量。相隨心轉,六塵均是相,如燒一炷香,回向法界,則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 十大願王中的稱讚如來,一切佛之名號以及一切善法無一不是稱讚如來。《華嚴經》境界實在廣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心、願、行與佛相應即真是菩薩應世,與佛相應即是與法相應。名聞利養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與法性背道而馳。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