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學佛必須有清淨信心才算入門。清淨信是對於三寶全誠懇信,絕不為境界所動搖。信而不能深解,無法得益,不解其義則不能行,對於大乘經典要深入體會。在歷史上,頓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修大乘法應在五欲六塵中修,在根塵相接時用寂照的功夫。寂是心如如不動,照是境界歷歷分明,心若不能寂照,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走小乘路對不起佛菩薩,研究經教隨文入觀,能入進去即是佛的境界,入要修行,《般若經》中所教的修學方法是不執著。
◎ 有出家人不肯講經,他以為自己沒有修證、沒有福德接引信徒,無資格講經。其實我們只要根據古人註疏解釋,知多少講多少,既可弘法利生,復可使自己速得成就。
◎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其餘經均是眷屬經。十大願王又是《華嚴經》的樞紐,其第一條即是禮敬諸佛,可見其重要性。世間人不依十大願王立身行事,而日日營求名聞利養,被其奴役指使而不自覺,誠屬迷惑顛倒。須知能捨盡一切即能得到一切,凡夫不敢如此作,因其疑關打不破。菩提心是清淨心,一點妄念都沒有。如想這一生成就,就得把自己身心生死得失利害一齊拋開,有如此清淨心,自己本有的福與智才無有邊際。善人被人欺是一時的,惡人作惡得便宜亦是一時的,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因為被人輕賤毀謗,亦可重報輕受。世間事那一件值得重視,那一件事能夠了生死?如此一想就容易放下了。
◎ 學佛之人,看到無量無邊法門,不知從何處學起;殊不知法門雖多,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經云:「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只能學一門;學佛若有成就,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
◎ 隨便修一法,就賅一切法,此是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捨,智慧才能現前,肯捨就成了。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捨不是捨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捨,二十種隨煩惱要捨;最要緊的是捨脾氣,不要有個性,莫同俗見。
◎ 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虛幻不實。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勿令間斷。復於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亦不分別誰是念、誰是佛,但會念即是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應當作旅館,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為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個住處就不能法界現身,現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權,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保養修理,還要洗車、擦車、上油、繳各種稅捐,辦理保險,種種手續麻煩極了;若要雇司機開車,還要替他安排宿舍,問題更多,等於替車服務,被它拖累。不如坐計程車,招手即來,付錢即去,不必煩心,我用它,不讓它用我,豈不自在?(在臺灣是如此,但在美國又不同,美國計程車少且貴,如無自備車寸步難行。)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也不要納房捐,我活著的時候用它,死後誰住都行,豈不自在,何必買房子為兒女置產業?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如果有福報,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
◎ 一般人混混沌沌,不知不覺,迷惑顛倒,醉生夢死。父母未生前在何處,將來到那裏去,沒有想過,也不去想,想到的是如何賺錢,升官發財,爭名奪利,成家立業。為此短短數十年的生命,勞碌奔波,造諸眾惡。此種種作為,皆是趨向於煩惱的道路。唯有一條安樂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此是正路。正路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相,此康莊大道,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福德均在其中。可惜世人愚昧無知,不聞佛法,無得救之機緣,實在是冤枉極了。
◎ 二乘人雖亦修六度萬行,但未忘記自己,還有一個我在,我要度眾生,有能有所。權教菩薩以前皆是以意識心修的;大乘菩薩是用真心修的,用真如本性修的,不要為自己設想,生為一切眾生而生,死為一切眾生而死。有大智慧才能捨己為人,一動念頭障礙就來了。
◎ 戒是修行基礎,以其作用能捨舊染之污。持戒即是心能於戒忍可安住,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動,就是定。必其一心忍可於所觀之法而後慧生,故曰定生慧。然亦必具有遣執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動之定。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