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菩提者,覺、平等、慈悲義。若著相則其心非覺、非平等、非無緣慈、非同體悲,雖曰發心,其所發者不能稱為菩提心。故離一切相才能發菩提心。
◎ 學佛先要守五戒,把人道修好,起碼要能維持人身;人道修不好,小乘佛法無資格。切莫輕視外道,有的外道對於經論甚為通達。佛門中亦有對於教理研究甚深,十分通達,而中間差了一點,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修行從根本上求,要走成佛的道路。《華嚴經》是佛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想入佛境界,第一步先從因緣果報上說起,不然教理再通達,恐流於狂慧,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一心念佛來得踏實。
◎ 四禪八定定功有時間性,時間到,定功即失去了,失去以後必墮落,四空天均墮三塗。不修真實定,用了苦功夫最後還是墮落,又何必當初?真實定是行住坐臥均在定中,如不理解即近於盲修瞎練。信解行證決不可缺少。念佛法門之淨念相繼即是修楞嚴大定,六根不攀緣六塵即是都攝六根;依天臺家言,都攝六根即止,淨念相繼即觀。人我是非未離,妄想不斷,修不成功。
◎ 「無礙法光明」,指放任的辯才,如現在所說的稱性發揮,對教理圓融才有此能力。講經時發揮透徹,聽的人自然心開意解。但初學講經的人即求儘量發揮必致失敗,應按步就班學規矩,先求依文解義,不要說錯,至少講過二十部三十部經以後再自己發揮經義。
◎ 五種怖畏:三惡道的怖畏,不讀佛經不知三惡道之苦;惡名,如受他人之毀謗、污辱、諷刺令生煩惱;大眾威德,如初上講臺之人見聽眾不敢講話;死的怖畏;不活,如遇大災難或生大病。
◎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 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極樂世界修行效果大;有這樣優良的環境,我們還是每天悠悠蕩蕩,不知精進修持,殊覺慚愧。《無量壽經》云:「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思益經》云:「若人於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淨土多億劫,受持法解說,於此娑婆界,從旦至食勝。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於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云:「北方常莊嚴世界娑羅起王佛言,東北方有世界名妙莊嚴忍,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其土眾生,皆悉具足,一向安樂。乃至若有眾生,於彼國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佛無妄語,我們果然能夠在此五欲六塵眾苦充滿的娑婆世界,放下一切,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因而超出三界,不再六道輪迴,豈不是太幸運了嗎?
◎ 古德云:「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卷;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為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致佛亦不念,三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所以著事迷理遠勝於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 念佛法門本為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若僅為自了,以欣厭心情希求,則最上乘大法竟變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開見佛,因與佛之悲願相違;若不稱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夠資格,只能生到疑城,經長時間方能生安養,豈不可惜?所以學佛先要開智慧,多讀大經大論,體會經論中之真實義理,並非研究佛經文學及其詞藻,必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令心攝在一處而不馳散,乃能起觀。
◎ 菩薩對眾生,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完全是施捨,決不要權利;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修忍辱是學菩薩的容量,地獄眾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們。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