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 我們如果有慧眼,在在處處皆是佛菩薩。現在佛已經不在世間,但是佛的經典仍留在世間,如能親近供養,心無疲厭,如見佛一樣。看經典如遠遊學子獲讀父母家書,字字均是金玉良言,依之而行,此之謂親近供養。
◎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住處,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富裕快樂,有空閒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迴。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險著。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 每一部佛經均分為三分:一為序分,二為正宗分,三為流通分。序分中多舉出幾位上首菩薩,其名字每部經不同,但用意至深。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金剛經》以須菩提為上首,因須菩提解空第一,《金剛經》講般若智慧,以須菩提為當機者。《彌陀經》以舍利弗為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彌陀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乃釋迦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非有大智慧不能領悟。《楞嚴經》序分中舉出六位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表大用,又表大悲;拘絺羅辯才無礙,答問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優波尼沙陀均為解空第一,優波尼對於分析空頗有深解。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學造詣,即可知《楞嚴經》全部之內容。《華嚴經》所說的是佛的境界,《楞嚴經》所說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古人說開慧的《楞嚴》,信不誣也。
◎ 三輪體空平常多舉布施為例,無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與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與所施對方接受的人。其實作任何佛事救護一切眾生,均應三輪體空,否則與本性不相應。離相非常難,離相即見性。世間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屬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離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內。
◎ 成佛之事不難,難在自己不發心去作。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與外面人不相干,外面人只有增上緣。幫助我們成佛的因緣,有順逆二種,如不肯發心,縱遇順增上緣也是枉然。果真依教奉行,二三年即能見效。學佛是但求諸己,佛學是內學。能真正帶業往生還算不錯,但是我們的目標不能訂得太低,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學佛的障礙就是多生多劫來的業障,能夠時時懺悔業障,掃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礙,自然速得成就。我們的業障還不算重,重的人遇不到佛法,更遇不到《華嚴經》講座。有此機緣,我們即應如經中所說:長養一切善根,捨離一切生死流轉。
◎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來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即是布施,布施即捨離生死流轉。每人均願了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是執著不肯放下,與佛法背道而馳;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連身體也要布施給眾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正放下的時候也是正提起的時候。把身體留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以五欲六塵作佛事,「我見」沒有了,那裏還有疲厭?那一個受苦?身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佛法說「法喜充滿」,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今生即能作到。
◎ 一發心即是初發心的菩薩,不能謙虛,直下承當;如說不敢當,佛即大失望。但菩薩不住菩薩相,若著相即不清淨,不清淨即不能見性。菩薩行無量無邊,《華嚴》將六度開為十度,十度是同時修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華嚴》具行布、圓融二門,皆能通入法界:行布門。行者行列,布者分布。經中廣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四十一個法門,由淺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門。圓融門。經中又說法界之理,圓融無礙,於前之四十一位隨舉一位,而賅攝諸位,謂之圓融門,如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我們都可以修。
◎ 學佛應將佛所說義趣徹底明瞭,使心中了了,然後修行,遇一切境界時乃能歷事練心。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將所領悟之義趣存養心中,使經義與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觀照便是薰習,不一定要打坐參禪。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壞世間相,如世間講倫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法所說的更徹底、更圓滿。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若壞世間相,性也沒有了。所謂「善超諸有」,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