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世間有很多人發心以財、法、身布施,可惜未聞正法,更未聞到大乘了義經,乃與本性不相應,實在可惜。有的人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尚有聞法的機緣。有的人煩惱障輕,而所知障重,即無聞法的機緣;縱有機緣而聽經也坐不住,雖有善心作大慈善家,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報。
◎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為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須發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為了饒益眾生,為了度眾生,求諸功德法。
◎ 禮敬諸佛是滅我慢的方法,我慢是俱生的煩惱,若不除之,修行即有障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心淨則土淨,心中有慢即不清淨。考察自己的傲慢心有無減少,並不太困難,以前總覺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學佛之後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即是有進步。
◎ 供養十方三世諸佛,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包括一切眾生,因為眾生將來皆得成佛。有人在廟中供養法師非常虔誠恭敬,而回家後對於父母視若路人;佛門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父母有生育之恩,師長有教誨之恩,父母師長之恩不肯報答,而對於佛菩薩、法師恭敬供養,也是虛偽的,恐另有目的,是要不得的。學佛以家庭為起點,以供養父母、家庭和睦孝順為基礎,然後推而廣之,供養社會大眾,以及戒殺放生。放生是供養畜生,畜生迷得最深、墮得最重,我們對於畜生要有憐憫心。
◎ 「法供養」: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包羅萬象;不可吝法,吝法得愚痴報,願一切眾生個個都比我好,文化水準提高,人人都有智慧,把娑婆世界變成淨土,否則眾生迷惑顛倒,社會不安,天下大亂,我自己也要連帶受苦。談到出世法,供養是使眾生離苦得樂,遇到人即勸其念佛,給他種一個念佛種子,將來他總會遇緣而起現行的。
◎ 業障是與生俱來的,人人皆有;如無業障,是佛菩薩再來。業障重可以懺悔,懺分事懺與理懺:事懺要發露懺悔。業造作之後一定有果報,發露的意思是使惡業作增上緣,不要藏在裏面,發洩出來,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結。事懺力量薄,不能消滅惡業的種子。理懺要修定,是見性。見了性才能轉業,轉阿賴耶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理懺的境界。
◎ 佛經的用途,是為了印證自己的知見與佛的知見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經》作印證,五祖以後以《金剛經》作印證。在行的階段,學人可以用之;初學之人,只能以佛經當作一面鏡子用,修正自己的毛病。三寶以法寶為中心,僧雖為人天師,但佛說「依法不依人」,依經與論修正自己的知見,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若求不到是有業障,必須懺悔業障。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必須信真願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成。功夫成片定能帶業往生,至少要願力超過業力,若能超過即是乘願再來,生死自在;有一絲毫罣礙就作不到。
◎ 學般若是為生實相,生實相就是明心見性。如何可生?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可見信心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說讀書變化氣質;學佛學了幾年還是老樣子,學佛有何用?所謂生實相,是圓初住的地位,我們雖然不能達到此種境界,但是不能離開此重心。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知道此種理論的並不多;不到此程度說了此種深奧的道理,眾生無法接受,說也白說。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即能轉凡入聖,即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講空話,而是確能做到的。有老同修念《金剛經》三十年,但知念經有功德,而貢高我慢之心不減當年,如此居心念經能說心清淨嗎?
◎ 佛法中最要緊的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其餘斷煩惱、學無量法門,以及求無上道,均是為了度眾生。作一切事必須與佛菩薩本願相應,度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與經中所說救護眾生不著眾生相的道理同。小乘人真能離三界六道,但是執空,仍有折磨,清淨心不能現前;空有兩邊都不著才清淨。大乘法是發大心,大而化之,為一切眾生服務。活著就是為了眾生,不要想到自己,我執自然而破,一有自己的念頭即是凡夫。初發心的菩薩即是圓初住的菩薩,地位雖然高,果真是大乘種性的凡夫,有救護一切眾生之悲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一開始就可以修學這個法門。
◎ 寂是如如不動,照是了了分明,如此處世即不會錯誤。六塵只是作佛事自度度他的增上緣,絕不可以任何一根認為是我所有的,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會用,用久成習慣,即能見到諸相非相。「即」與「離」是同時的,生與死也是同時的,佛菩薩無有生滅,凡夫亦無生滅,生滅是我們的一念錯覺,此理不深入經典不明其究竟。所以經不可不讀,費三年五載的功夫研究大經亦值得,可得大自在。深入佛法之後,不取相是應該的,為了生清淨心要不取相,著相取相是清淨心的障礙。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