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30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9 08:09: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只要心在道上,諸佛菩薩之光明時時加被。常親近善知識,與諸佛菩薩同共止住。諸佛菩薩住在大悲性空,念一切智,心無暫捨。佛法以智慧為主,終極的目標是慧,欲求慧必須修定。念念與一切智相應,即無分別智。由本性中透出來的智慧光明,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大慈大悲修六度萬行,但不著相,即與智相應。

◎    經云:「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一切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已如是恭敬供養,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自己生死未了沒有關係,先要度眾生成佛。恭敬供養就是廣度眾生,使人看到我們對佛如此恭敬供養,想必是佛確實有使人恭敬供養之價值;引人入道,此為接引眾生入門之善巧方便。要給眾生廣大的法緣。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生死輪迴,如何脫苦?不學佛決定不能脫苦。如恭敬供養諸佛,即是間接的使眾生脫離苦海。

◎    經云:「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無所依。」凡夫大病是處處執著,以致一切善根福德變為有漏的福德。如此則來生福報必然有的,但是否能保持人身就不敢保險。常言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保持人身要五戒清淨,仁義禮智信作得圓滿,如未能作到則三途有份;而三途的因緣太容易了!貪心重的必入鬼道。鬼亦有若干種,有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總之均非善道。世間事是非不明,理路不清,必入畜生道。瞋恨心重的必入地獄道。如安世高之同學,前生為三藏法師,明經好施,只緣瞋恚心重,墮為蟒身,在亭湖廟中為神。掌握往來船舶行旅安危生殺之權,極有靈驗。香火鼎盛,遠近咸來供養,故其福報很大。幸遇安世高度之,了脫畜身。足見明經好施,心不清淨,仍須墮落。如以有漏功德,來世作大富貴人,富貴學道難,復有隔陰之迷,盡情享受,反而造了一身罪業,轉世必墮三途。所以學佛在事相上不能執著,心想也不能執著,誰都不依靠,依靠自己用功。遠離於我及我所,將我執破盡,妄想心不要執著,身更不能執著;唯識學中之八識均是有為法,都是假的,如夢幻泡影,學佛人須三復斯言。

◎    學佛人對《高僧傳》與《居士傳》不可不讀。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於招魔。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我們認不出來,《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其所表現的道行,幾可亂真。佛法有個密訣,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捨己為人,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捨棄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    別教的初住未能證得法身,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圓頓根性的人不多,《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即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的人是老實敦厚的人,佛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以清淨心看經看古人註解,沒有支支節節的閑岔,所以他悟得很快。世間人的聰明才智是分別心生出來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分別是智慧。無分別不是糊裏糊塗的,是樣樣清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佛早知道,所以指示幾個大綱,如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我們只要掌握到幾個綱領即不會走錯路。

◎    佛經卷帙浩繁,義理豐富,號稱難學,但有一個綱領,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時的,但有輕重之分,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見性以後重在化他。昔日叢林中之住持職事均係菩薩再來,我們如欲作住持,自己先問問是否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否則一生時光短促,恐怕誤了自己前途。

◎    正在作的時候,心地一塵不染;若不用心,又與法性不相應,實在難了。佛悟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到處奔波,托乞食,忙得不亦樂乎;而佛的行住坐臥均在定中,稱之為楞嚴大定。事實上「離」「即」同時,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亦是同時的,其中一是覺、一是迷。佛以色身作為度化眾生之工具;在凡夫分上色身是五陰魔,被折磨得受苦。覺悟了轉識成智,在佛謂之四智,在凡夫謂之八識。動是向外攀緣,不動是不攀緣,心中乾乾淨淨,曉得萬法皆空;凡夫幹了一件事念念不忘,在八識田中留有痕跡,作為生死根苗。離相就是智,不離相就是識,用功由此下手,方能體會入微。

◎    身是四大五蘊,無我,若執有我,死了也作守屍鬼。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佛制定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使住第二晚,恐怕行者貪戀這塊地方風景好,牽罣不斷。現代人講享受,自己住的起居間均是套房,裝修得豪華舒適,貪愛不捨,在生前以為很得意,死後可能變一個老鼠蟑螂貓狗之屬,守在這個房間,留戀不肯離去。學佛的人愛護佛經也不要貪著,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經,價值連城,甚為希有難得,把持翻閱,不忍釋手,死了之後可能變為一個蠹魚藏在書中。我們要利用此五蘊色身為一切眾生服務,對任何事物不要貪戀,把一切環境當作旅館,活一天,作一天,假戲要真做,一切不執著,故經云:「住於無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諸有回向,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回向。」菩薩即如此修。五欲六塵能鍛鍊你的心,它就是菩薩,如被它牽著走,它就是魔。

◎    經云:「在於諸有,心無動亂。」對境不顛倒,三業即清淨。有了三界的業因,必受三界的果報,證到初果的人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因為見惑斷了思惑未斷,有此思惑之因必受果報。凡夫對三界諸有處處貪著,故不能出三界。

◎    經云:「了一切法,悉隨心現。」一切萬法全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若真明了,修行必上道。心地清淨即現淨土,知此道理,不怨天不尤人;好境界壞境界全是心裏變現出來的。境界與種子互相熏習,愈迷愈深,前途愈走愈黑暗;如今聽到佛法,乃不幸中之大幸,比一般社會人士為境界所轉而不自知者聊勝一籌,覺悟了即有轉境界的機緣。用功要緊,光陰切莫空過。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9 03: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