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覺得職業規劃沒有用?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做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11 06:16: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在開啟職業生涯之前,很多人都會展望未來,給自己找好落腳點,並設定目標。所以今天我們來說說什麼是正確的職業規劃。

關於什麼是正確的規劃,不外乎這三個問題:

1.職業規劃有沒有必要?
2.職業規劃誰來做?
3.規劃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一、職業規劃有沒有必要,什麼時候要?

我們不妨先看幾個問題:

問題1:如果你現在工作做得很不開心,轉行、跳槽一時又找不到機會,你要不要做職業規劃?

我猜,大家的回答都是“要”。

問題2:如果你有理想,並且正在努力的路上,目前工作也挺順利的,需不需要做職業規劃?

我猜,大部分人回答“要”,少數人回答“不要”。

問題3:回答“要”的朋友,你們做了職業規劃嗎?

我猜,基本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沒有”。

這說明,表面覺得重要和你實際認為它重要是兩碼事,沒行動其實就表明了你的內心想法是不要。

不妨換個角度,再看一個問題:

如果現在有一家企業,給自己設立了一個願景,是5年內做到行業第一,公司發展狀況也一直挺不錯的。它應該做5年戰略規劃嗎?還是就任其自然發展,等待5年之後變成第一?

我猜,你們的回答是“要”。

事實也是這樣的,企業想進步,當然要制定戰略規劃。分析宏觀環境、瞭解競爭對手狀況、制定自己的定位以及產品線管道供應鏈等等策略,都應該涵蓋在內。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公司,你需要盈利、需要競爭、需要根據自己的優劣勢進行定位、需要有人買你的服務、需要打造個人品牌。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個人也需要規劃,這是達成理想的路徑。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做規劃。然而,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做規劃,就像企業在快倒閉的時候才來做戰略是一樣的,都沒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商業模式新生代》這本書,它其實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另一個是個人的商業模式。在個人商業模式裡面,你會發現,即使是獨立個體,也有目標客戶、價值服務等要素,跟企業其實是相通的。

二、誰來做職業規劃

這裡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我的職業規劃要不要請一個專業的生涯規劃師來幫我做?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

當然不是說規劃師不專業或怎樣,我的理解是,職業規劃不應該是一個少數人用來謀生的職業,而應該是一項所有人都需掌握的技能。

現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過去很多事情我們都要親自完成每個環節。而現在我們可以把很多細節交給專業的人,所以我們會叫外賣、用拼車、網購。但是很少聽說有人把“思考人生”這樣的事情外包給別人完成的。

而做職業規劃需要回答的問題,基本等於思考人生了:你需要思考,我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是什麼?我的優勢是什麼?我如何發揮自己的潛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你自己並且也只應該是你自己最清楚。只不過,你可能需要去瞭解並學習職業規劃的方法論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再實踐到自己的規劃上。這就是為什麼說,職業規劃是項職場人必須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一個少數人需要掌握並用來謀生的職業。

但為何很多人沒有掌握這樣的技能,並且那麼迷茫?大約有80%的年輕人,你問他要什麼,他都會說不知道。圈外的後臺經常會有年輕人諮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性格內向,能吃苦,擅長資料分析,但與人打交道能力一般,請問我適合做什麼工作?我很迷茫。

這樣的問題,其實反映出的是它背後的現象:學校教育跟社會環境的嚴重脫節,可能會讓即使是工作了好幾年的人,依然沒有把心態調整好。

以前我們總認為,學校跟社會的差異在於人際關係,具體體現在社會複雜,學校單純。但其實這完全不是最根本的差異,因為人際關係的差異,大部分人一兩年之內就能適應。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大都能夠很快學會和周圍人相處的方式。

那麼最根本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呢?最難跨越的其實是思維方式,也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校有課程表和考試範圍,有明確單一的目標,而社會上這些都沒有。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就是失去了方向。我們從學校出來,接觸社會,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通常來源於面試官“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多數人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都是懵X。

學校教育培養出的可能更多是服從者,學生時代的每個階段都有人給你指明方向,你要做的只是朝著那個點全力以赴而已。但進入社會後,往往很多人就迷亂了,像輪船在海上失去了航燈。因為一下子適應不了沒人指路的環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跌跌撞撞沒有方向,內心更多的是彷徨和恐懼。

我剛畢業的時候,互聯網還沒有像現在這樣資訊爆炸,所以反而少了很多煩惱。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他們的情況是:一進入社會,就每天處在各種良莠不齊的資訊轟炸中,缺乏自主思考,且無端的煩惱困擾太多。

在交流的時候,我時常會跟他們講,問題是有重要性和關鍵度屬性的。

有一些問題,比如人生目標這樣的事情,雖然很重要很關鍵,但對於一個步入社會不久的人來說,是想不出答案的。而且就算想出來了,以後還是會有大概率來做動態調整,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度是很低的。

對應上圖裡,我稱之為無底洞的問題,這類問題就不需浪費大量精力專門思考,在自己有足夠閱歷並掌握正確的方法之後,再去看待它才有意義。

三、職業規劃應該規劃什麼

既然要做規劃,而且需要掌握規劃的正確方法,自己做規劃,那麼我們應該規劃什麼呢?

依然先看兩個例子:

規劃1:A是剛畢業的女大學生,打算進入快消行業做市場,計畫做市場助理3年,事業有一定基礎之後結婚,初級產品經理2年,然後生孩子,之後成為一名真正的產品經理,10年成為一家中型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

規劃2:B現在是一名銷售,打算2年內進入諮詢行業,做到一定級別之後跳槽去投行,投行到一定級別之後去創業,因為創業是她的理想。

這兩個職業規劃顯然都有問題。

規劃1的問題在於:她做的是職位規劃而非職業規劃。誠然,我們應該給自己一些目標,比如現在是經理崗,要挑戰一下自我,爭取三年後升總監。但這只是目標而非規劃。職業規劃更多是戰略層面的事情,是說你要如何達到未來那個職業目標,指的是實現路徑。

規劃2的問題在於:她想當然了。如果B的理想是創業,那完全可以繼續做幾年銷售然後直接創業,因為諮詢和投行不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事實上,並無大量資料表明創業成功的人之前做了這些工作,且銷售到諮詢到投行,都是很大的跨度,把時間花在適應大的跨度上,即便最後創業成功,這中間迂回的時間也不太值得。

所以,職業規劃不應該是幾歲做到什麼職位,而更應該聚焦在實現目標的方法。且這種方法必須是現實可行的,而非想當然拍腦袋的結果。

那麼,職業規劃到底要規劃什麼和考慮什麼呢?這裡我總結為三點:

1. 做價值規劃
2. 揚長避短
3. 關注外部變化

1.  價值規劃

我們姑且先拋開外部機遇,只看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其實用圖中這個模型就可以表示出來,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到過。

你去看企業招聘,也是用這個思路來判斷你的價值,從而決定給你的offer上面填什麼數字:比如,他們會要求一定的學歷和專業,這其實代表了你的知識水準;他們要求會使用一些工具,比如PPT、Excel,或者特定行業比如程式師,肯定需要會用某些程式設計語言,這些其實代表了你的技能;他們還會要求具備一些軟能力,比如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所以會在面試中不斷讓你舉例,比如“你曾經克服過怎樣的挑戰”。另外,你的價值觀、性格特質也會在面試甚至測評中有直觀體現。

這些被考量要素中,冰山下面的性格、動機、價值觀等一旦成型基本就很難再被撼動,所以倘若你企圖花大量精力在這些上面,結果可能是沒有太多意義。

你能努力的點更多是在知識、技能和能力上。所以,你做的每一段工作,都要力求在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會不斷增值。

回到剛才規劃2的例子,如果將來想要創業,那麼創業需要什麼知識、技能和能力?在這之前的哪些工作可以提升這些要素?這才是職業規劃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 揚長避短

職業規劃的三要素中,揚長避短的內容具體而言就是你的優劣勢,而這裡其實會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興趣,二是擅長,這是我們在職業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兩個內部因素。

興趣這個事情,其實被誤會得很深。如果沒有足夠強的自我察覺,往往無法判斷真正的興趣所在。因為喜歡做一件事情,跟喜歡一個人是一個道理,影響很多因素很多,往往難以輕易講明。

但可以肯定的有兩點:第一,享受不是興趣,願意付出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觸皮毛的時候不要談興趣。

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旅遊嗎?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歡。但那是興趣嗎?多半不是。

興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動的,無需付出;而興趣則可能需要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

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我文章的配圖特別好看,這都是我的一位好友Diane所畫。

她很喜歡畫畫,為了這個愛好她毅然從原來的產品經理崗辭職,專注於圖畫創作,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優化那些普通人不大能感知到的細枝末節,她傾注了所有精力,並從中收穫了精神的愉悅和外界的肯定,這就是真正的興趣。

為什麼又說接觸皮毛就不要談興趣呢?

比如做諮詢,剛做分析師的時候,每天工作就是整理分析資料、跟高級顧問陪訪並做筆記,等等。而等做到顧問,就需要解決具體問題了。所以如果只接觸皮毛,你會產生錯覺,覺得諮詢就是記筆記,這工作我沒興趣。

所以任何事情,你至少做到60分,再談是否喜歡。

至於擅長,很多人對它誤會也很深。經常會有人問我諸如此類問題:我思維能力不行,與人溝通能力不錯,請我適合什麼職業?

這提問其實有兩個誤區:第一,混淆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第二,以為適合的職業就是那麼確定的一兩個。

首先,混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是說,比如剛才的冰山模型,能力其實部分在冰山上面,部分在冰山下面,也就是意味著,有些容易提升,有些是不容易提升的。而思維能力,恰恰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提升的。

所以不應該說思維能力不行,並以此作為尺規去找職業,這樣反而讓自己受限了。而應該是先提升思維能力,自然會拓寬自己的職業道路。

其次,適合的職業其實不止一個。很多人都覺得,一定有哪個職業是我特別適合的,我只要找到它,就能得心應手、走向成功了,它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給很多企業員工做過測評和研究,結果是能做好一樣工作的人,常常也能做好很多工作,而不能做好一些工作的人,往往什麼都做不好。這是因為很多工作雖然內容不同,但需要的能力其實是差不多的。

所以,選擇職業跟找愛人是一樣的,適合你的往往不止一個。所以,你應該聚焦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之後,你如何去做好。

3. 關注外部變化

企業做戰略規劃的時候都會考慮外部環境、競爭對手、消費者等因素。但我們做個人規劃的時候,卻往往會忽略外部因素,只考慮自身,進而制定了一個完全不可行的規劃。

從這張圖來看,其實除了自身的內在價值之外,最後的總價值還會取決於外部因素,比如選擇。

那麼,外部因素要瞭解哪些方面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呢?這裡我總結為四點:

1. 目標職業的工作內容、薪酬回報等。
2. 目標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供需關係。
3. 實現的路徑,比如招聘要求、招聘管道。
4. 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

這裡我舉個例子,重點說說供需關係和企業的組織形式變化:

比如在HR領域,其實存在不同的細分,我舉兩個領域,一是組織設計,二是薪酬體系設計,其中組織設計更偏戰略層面,就是根據公司戰略設計適合的組織架構,而薪酬體系更多是看如何給予員工適合的回報,背後有很多內外部資料分析,甚至員工行為的分析。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資訊更加透明、資料分析更依賴高效的電腦,人的優勢就會削弱,而且薪酬屬於傳統領域,所以薪酬領域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會出現下降、供給卻在增加。

但這個時代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更容易、公司與人之間的關係從雇傭關係走向合作關係,這些趨勢則會讓企業重新思考它的組織架構,而組織設計本身是很難標準化的。所以,對組織設計人才需求的增長帶來的機會則越來越多,而供給卻沒那麼充足。

倘若你在幾年前意識到這個趨勢,現在就可以享受一些市場溢價了。

所以,善於發現外部形勢的變化,才能為自己挖掘到更多機會。

至此再回到文首的三個問題,結論總結一下就是:

1. 要做職業規劃,就跟企業一樣。
2. 要自己做規劃,不要求助於別人;但是不要空想,要掌握方法,正確地做。
3. 職業規劃三要素:價值規劃、揚長避短、關注外部。
    3.1 價值規劃:知識、技能、能力的提升。
    3.2 揚長避短:興趣和擅長,興趣不是享受、一件事情只做皮毛不要談興趣;擅長要區分能否提升。
    3.3 關注外部:供需關係、企業變化等。


本文作者孫圈圈,外資管理諮詢公司專案總監,原創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6 09:3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