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忍辱極易生瞋,瞋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住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這種強壓制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瞋恨正與菩提相反。菩提,覺也、平等也、慈悲也。而瞋恨之生,由於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違反慈悲,更不待言。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淨業。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人生本為酬業而來,三世因果,輪轉不息,古籍記載,斑斑可考。唐吏部尚書唐臨著《冥報記》中,載一文曰:「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回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其壁上去地六尺有高隆,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隻,藏此壁中高處是也。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至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恆忘失不能記。﹄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讀此經,釵亦是亡妻之物,妻因產而死,遂失所在,不意使君乃示其處。﹄彥武亦云:﹃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樹穴中。﹄試令人探,果得髮,於是主人悲喜,彥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崔尚書敦禮說云然。往年見盧文勵,說亦大同,但言齊刺史,不得姓名,不如崔具。仍依崔錄。唐臨註。)」
讀了此一記載,可以領悟:人死不算了,仍有輪迴,普通無大善惡之人,死後可能仍為人。崔刺史前生作婦女時,常讀《法華經》,以讀經功德轉世為富貴人,且作了刺史。(此話不假,宋曹翰多生前曾聽過一次經,供一次僧,以後世世作小官,到宋時為大將。)因其讀經並未發菩提心,只種了些善根,仍轉世為人,未能了生死。崔刺史今生得到富貴,曾否想到是前生讀經所種的善根,曾否了悟人生如幻,精進修行,文內未曾提及;如其不然,則前生的讀經功德,只不過換了一個刺史而已。
◎ 念佛人常稱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二者均非易行。一心不亂是三昧成就,心不顛倒等於童真住菩薩,菩薩到此地位不會再起邪念,念念均在菩薩道上。
◎ 現在世界上善人少、惡人多,依照佛法即可鑑別。佛法中善惡有一定的標準。以十善業道為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十善,能作到的就是善人。世界上能做到的人究竟是少數,可見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猶如火宅。
◎ 初學佛之人,外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內有無始以來的煩惱,若求功夫精進,談何容易,故佛教我們返還自性,依靠三寶。
◎ 無畏施是給眾生精神上的安慰,例如晚上有人走黑路怕鬼,送他回家,即是無畏施,其果報是健康長壽。不殺生亦屬於無畏施。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