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經云:「遠離於我無惱害。」離開我才清淨,沒有我焉有我所,大乘佛法一發心就無我。大小乘之差別,即在發菩提心上。昔有一羅漢,帶一小沙彌,替他背著包袱隨行。忽然小沙彌發了菩提心,羅漢是有他心通的,發覺後,立時忙把包袱接過來,請小沙彌先行,他背著包袱隨後走;因為小沙彌一發菩提心就是菩薩,羅漢是小乘,自應為菩薩服務。過了一時,小沙彌又退了菩提心,羅漢馬上又令小沙彌背包袱隨行。如此幾次,小沙彌以為羅漢發神經,詢問究竟,經羅漢說明原委,小沙彌始悟發菩提心之重要。
◎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 律儀戒是三藏中之律藏,律藏中未包括之事項太多,但持戒者須了解戒律之精神。戒律之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條文內未規定者,凡屬於善事均應照作,屬於不利者,無論於己於人均不應作。如吸香煙,律未規定,但於己有害即不應吸。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歷事練心。佛對於眾生習氣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為痴福。除非為了度眾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為上策,出家人更應明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龐居士將金銀財寶沈入江底,有人問他何不救濟世人,他說好事不如無事。心寂靜了即如明鏡一樣,萬事萬物了了分明。
◎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為佛的行為就是戒律。
◎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想在最短期間內完成,因為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從前人跟老師學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眾生無耐性,所以對小乘人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說多了恐怕學人退了道心;其實大乘經典說成佛要修無量劫。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