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7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其實是領導與領導之間的差距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26 06:18: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都認同一個觀點:領導者之所以與眾不同,與他們的領導哲學、個性或管理風格並無太大關係,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內在的“行為邏輯”(action logic),也就是他們如何看待周圍的環境、在權力和安全受到挑戰時如何應對。然而,很少有領導者試圖瞭解自己的行為邏輯類型,而願意探討如何改變行為邏輯類型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1機會主義者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我們把具有多疑、以自我為中心和控制欲強特徵的領導者,叫做“機會主義者”。顧名思義,他們看重個人利益,把世界和他人都看成可利用的機會。他們的控制感,也就是能否控制結果,決定了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其他人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為他們而存在、可利用的對象或競爭對手而已。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睚眥必報的商業世界中,機會主義者視其惡劣行徑為理所當然的事。他們排斥反對意見,把問題歸諸外因,甚至無情報復。這種行為邏輯在時任甲骨文(Oracle)公司CEO拉裡•埃利森(Larry Ellison)早年的工作中有所體現。埃利森將自己職業生涯初期的管理風格稱為“譏諷式管理”。“你得特別擅長高明的恐嚇和委婉的脅迫。”他曾對《經濟學人》的馬修•西蒙茲說,“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藉口,我告訴自己只是進行了一場‘開誠佈公的辯論’而已,而實際上,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效果才更好。”

鮮有機會主義者能坐穩管理者的位置,除非他們能如埃利森那樣轉向更高效的行為邏輯類型。機會主義者不斷忙於“救火”,沉醉於自我擴張,經常破壞規則,這些都與人們嚮往長期合作的領導類型相悖。如果你曾在機會主義領導者手下工作過,回憶過去你一定認為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為機會主義者提供養分的公司同樣也經不起考驗。
2外交家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與機會主義者相比,外交家型領導者以一種更加和善的方式看待周遭的世界。但這類領導者若成為高層管理人員,也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他們通常會忠實地為團隊效力,在避免衝突的同時,設法取悅更高層級的管理者。這種行為邏輯更看重對自我行為的掌控,而非對外部事件或他人的控制。根據這種行為邏輯,這樣的領導者會通過遵循團隊規則和做好自己日常的分內之事來贏得持久的認同感,並擴大影響力。

這一類管理者在從事輔助性工作或是處在團隊中,往往貢獻頗多。他們關注他人的需求,在同事中能起到社交黏合劑的作用。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他們大部分都處於組織層級的底層,從事諸如一線監管、客服代表或護士等工作。我們對不同行業的497名管理人員的研究也顯示出,80%的外交家型都是基層管理人員。相反,80%的戰略家型都是高層管理者,這說明管理人員若發展成更高效的行為邏輯類型,往往更容易得到晉升。

外交家型處在高層領導職位上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因為他們總是試圖忽略矛盾的存在。他們太過禮貌,太過友好,幾乎沒辦法給別人提意見。而變革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衝突,這對外交家型來說是嚴重的威脅,他們會盡其所能避免衝突,甚至不惜以自我毀滅為代價。
3專家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機會主義者型關注的是控制周遭的世界,外交家型注重的是控制自己的行為,專家型則試圖通過完善自己在專業領域和個人生活方面的知識來實現控制。無懈可擊、滴水不漏的思維方式對專家型來講至關重要。許多會計、投資分析師、行銷研究人員、軟體工程師和諮詢師的行為邏輯都屬於專家型,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通過提供可信的資料和清晰的思路來取得共識和認同,讓客戶接受他們的建議。

由於專家型不斷追求進步、高效和完美,他們的個人貢獻往往非常突出。但管理者如果過於剛愎自用,也會產生一些問題。人們所說的“要麼聽我的,要麼滾蛋”類的老闆,通常就是這種受專家型行為邏輯支配的人。專家型領導者把協作看成浪費時間,對於專業技能不如自己的人提出的想法,他們向來不屑一顧。他們認為情商無足輕重,也不會欣賞情商高的人。

4實幹家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實幹家型既能為員工提供機會又能給予他們支持,在團隊中和部門間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我們的研究中有30%的管理人員都屬於這類領導者。對那些希望與實幹家共事的人來說,這可是好消息。這類領導者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集中力量獲得成果,但其不足之處是他們的管理風格限制了創造性思維。

與前述的三種行為邏輯類型相比,實幹家對世界有著更為複雜、更為完整的理解。他們樂於接受回饋意見,並能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爭議和衝突源自理解問題和與人交往方式的不同。他們深知創造性變革和解決衝突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敏銳,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他人。你可以放心地讓實幹家帶領團隊去實施為期一至三年的新戰略,他能很好地平衡近期和遠期目標。一份對私人執業眼科醫生的研究顯示,實幹家手下的員工流動率更低,他們會下放更多職權給員工,員工的年收入至少是專家型領導者手下員工的兩倍。
5個人主義者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秉持個人主義者行為邏輯的領導者認為,他們自己以及其他幾種行為邏輯類型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通過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認知構建起來的。這種抽象的想法讓這一類型領導者對其所在組織形成了獨特的實用價值:他們能正確看待不同人的個性和處世之道,而且能與其他行為邏輯類型的人進行良好溝通。

個人主義者與實幹家的區別之處在於,他們能認識到原則和行為之間,以及組織的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行動之間是存在衝突的。正是這種衝突造成了緊張局面,激發了創造力,促進了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個人主義者也會忽視那些自認為無關緊要的規則,因此他們經常激怒同事和老闆,以及總是特立獨行以及提出非常規的做法。
6戰略家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只有4%的領導者屬於戰略家型。與個人主義者型不同的是,他們把焦點集中在組織規則和對組織的看法上,認為這些都是可以討論、可以轉變的。個人主義者型擅長與不同行為邏輯類型的同事溝通,而戰略家型則深諳個人行為或協定對組織的深層影響,還善於在不同邏輯類型領導者中建立起共同願景、促成個人或組織的變革。根據戰略家型的行為邏輯,組織和社會變革是一個不斷重複的發展過程,需要高度關注領導力的作用。

戰略家型比其他幾種類型的領導者能更自如地處理衝突,而且擅長安撫人們本能的對變革的抵觸情緒。因此,戰略家型是改革的高效催化劑。

戰略家型被三種層次的社會相互作用所深深吸引,分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織間的關係以及國家間和國際關係的發展變化。戰略家型提出的商業構想通常關注社會,並需要高度協作才能完成。他們希望將理想主義的願景、適時實用的計畫及自律行為結合在一起。實幹家型常常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來促進公司的發展,而戰略家型則善於跳出自我或所在組織的限制,建立道德原則並踐行這些原則。
7煉金術士型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煉金術士型與戰略家型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能夠以具有歷史意義的方式重塑甚至徹底改造自我或所在組織。戰略家型通常先完成一項工作再進行下一項,而煉金術士型卻具備同時應對不同場合的能力:他們可以與國王對話,也可以與平民談天,能在處理好緊要事項的同時兼顧長遠目標。

我們的樣本中只有1%的領導者屬於煉金術士型,這也表明無論是在商業世界還是其他領域,這一類型的人並不多見。雖然樣本數量明顯太少,不具備統計學的普遍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都供職於多家組織,參與每家組織的日常事務,並有時間處理這些組織出現的問題。他們從不慌張,也不會把所有時間都集中在一項活動上。煉金術士型通常魅力非凡,有超人的洞察力,而且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他們把真理看得高於一切。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抓住組織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創造象徵性的符號和隱喻與人們的心靈和頭腦對話。

有關煉金術士型的一個更有名的例子是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他是煉金術士行為邏輯的典範。1995年,曼德拉出席了南非跳羚(Springboks)國家橄欖球隊參加的橄欖球世界盃比賽,這一舉動標誌著新南非的統一。橄欖球一直是白人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而曼德拉卻出席了這場比賽。他身穿備受黑人憎惡的跳羚隊球衣走向比賽場地,同時揮舞拳頭向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ANC)致敬,這一方式讓南非的黑人和白人都欣然接受——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正如非洲人國民大會活動家、南非豪登省省長托克歐•塞克斯維爾(Tokyo Sexwale)的評價:“只有曼德拉才能穿上敵人的球衣,也只有曼德拉能夠走向跳羚隊。他這麼多年隱姓埋名,一直在戰鬥;被別人否定,也被自己否定;背井離鄉,在監獄裡受苦,總算值了。這就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領導者行為邏輯的7種類型


1. 機會主義者型
2. 外交家型
3. 專家型
4. 實幹家型
5. 個人主義者型
6. 戰略家型
7. 煉金術型

領導者的演變
我們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令人鼓舞的發現是:領導者可以從一種行為邏輯類型轉換為另一種。

•        從專家型到實幹家型

從專家型到實幹家型的轉變,是商務人士及從事經營和管理教育培訓的人當中,最易觀察到並付諸實踐的。過去,很多大公司的培訓部門進行主題為目標管理、有效授權和結果管理的專案,來幫助管理人員從專家型轉變為實幹家型。這些項目通常強調通過靈活的策略,而不是只使用一種正確的方法、以一種合適的方式來實現想要的結果。

善於觀察的領導者和高管教練也能設計與日常工作有關、結構良好的練習和問題,幫助專家型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想法有何不同。這些練習可以説明專家型練習新的對話策略,比如:“你可能是對的,但是我想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另外,促使專家型轉變還應該考慮實幹家型的一些卓越能力,比如:準時交付成果的能力、績效管理能力和實施戰略重點的能力。

在管理教育中,MBA教學善於通過使追求完美的專家型受挫,來鼓勵他們向實用主義的實幹家型轉變。沉重的工作壓力、多學科的交叉、模糊的案例分析及團隊合作的要求都促使他們轉變為實幹家型。相反,金融和市場研究等學科,更偏向于專家型教育。

但是,從專家型向實幹家型的轉變依然是大部分組織中最難突破的瓶頸。我們都聽說過,工程師、律師或者其他專業人士往往由於專業上的成功而難以在管理崗位上發揮作用,最後他們只能遠離熱愛的專業,從而成為終生遺憾。對這些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在工作中能否成為一名高效的實幹家型領導者,繼續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成功擔當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        從實幹家型到個人主義者型

一些組織和商學院在將領導者培養為實幹家型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但是幾乎毫無例外地,它們在辨別和主動促成領導者向個人主義者型和戰略家型轉變時都成績不佳,更不必提煉金術士型了。

要發展到比實幹家型更高級的類型,其中的思路與從專家型到實幹家型的轉變完全不同——必須要激勵領導者主動認識到領導力是發展變化的,進而深入認識到其他世界觀。不論是在商務場合還是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聽和說都不應被當作一種必須的、理所當然的溝通方式,而應看作一種具有內在的前瞻性思考和創造性行為。

實幹家型通過調查來確定他們(及其所在團隊和組織)是否完成了目標,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完成目標。然而,向個人主義者型轉變的領導者則會開始探究和反思這些目標本身,目的是將來能進一步提升目標。不過,幾乎沒有哪個董事會或CEO能認識到在新目標上進行時間投資的重要意義,對那些行為邏輯類型尚待提升的領導者來說,完成短期目標更為迫切,因此他們很容易犧牲掉對新目標進行思考分析的時間。

•        戰略家型及以上層次

向戰略家型和煉金術士型轉變的領導者不會再把精力放在提升人際交往技能上,這樣他們在現有組織系統中會更加高效,而且他們已經掌握了許多類似技能。此時,他們希望通過與他人一起進行合作性探究(collaborative inquiry),探索創立專案與團隊、創建網路、尋求戰略聯盟以及建立完整組織的原則和方法。他們個人及其公司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由於他們在不斷摸索改進合作性探究的方式。

向戰略家型和煉金術士型的轉變,與其他領導力發展過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首先,處於發展初期的戰略家型和煉金術士型不再尋求導師幫助自己提升現有技能,或引導自己進入有影響力的圈子(雖然他們也有可能從導師那裡尋求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指導)。相反,他們開始尋求互相輔導,物件可能就是自己圈子裡的人(如董事會成員、高管或是某個技術領域的帶頭人)。這種高管之間互相輔導的目的,從傳統意義上來講,不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而是為行為邏輯轉變初期的領導者建立一個具有持續性的群體,以質疑他們自己、整個公司和行業以及其他領域的觀點和做法。

在引導個人轉向戰略家行為邏輯時,正規教育和個人發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讓人們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質疑領導和組織的傳統觀念,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種項目要麼是長期的(一到兩年),要麼是重複進行的,通過高強度的體驗式練習使參與者時刻保持狀態,不斷提供衝突來刺激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世界各地的大學和諮詢公司都曾嘗試過這類非常規訓練項目。

領導團隊和領導文化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討論只是集中在個人的領導類型上。但是,領導力類型也適用於團隊和組織,這裡我們簡要討論一下團隊的行為邏輯類型。

長期來看,具有戰略家文化的團隊是最高效的,他們認為商場上遭逢的挑戰恰恰是發展的機會,也是向其他個人和組織學習的機會。

然而遺憾的是,大部分高管團隊都以實幹家型在運作,他們更偏向于在工作時有明確的戰略、方法和計畫,通常有嚴格的截止日期。實幹家型團隊不屑於放慢節奏反思自己的行為,往往會把有關目標和思路的問題當作“無休止的空想”,經常以帶有攻擊性的幽默回應有創意的做法,說它們“太出格”了。這些行為最終會限制實幹家型團隊的發展。

若一家大型成熟公司的高管團隊是以專家行為邏輯來運行的話,情況往往會更糟。副總裁往往把自己看作負責人,而團隊是用來彙報資訊的。團隊的生命力完全喪失,不會共同解決問題,不會協同決策,也不會共同制定戰略。而受外交家行為邏輯類型限制的高管團隊功能性更差,其特點是懸殊的身份地位差異、毫無爭議的行為規範以及精心排練的日常儀式。

個人主義者型團隊相對較少,主要出現在創意、諮詢和非營利性機構,而且與實幹家、專家和外交家型團隊有明顯不同。與實幹家型團隊相反,他們可能經常會反思;實際上,他們甚至可能在審視目標、想法或做法上浪費了過多時間。這類公司對個人的關注點和投入非常重視,因此可能很難快速做出決定。

領導力的發展和變化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人付出了一生努力,但收效甚微,而有些人卻能徹底改變自己。個人基因的關鍵作用固然不容否認,但人性並非一成不變。那些願意完善自己、更瞭解自己的人,經過長期努力會成為轉型成功的領導者。雖然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煉金術士型,但許多有此意願和潛力的人會成為個人主義者型或戰略家型。那些幫助自己的管理者以及領導團隊審視其行為邏輯的公司,必定會從轉型中受益良多。
大衛•魯克(David Rooke)威廉•托伯特(William R. Torbert)|文大衛•魯克是英國哈特希爾顧問公司(Harthill Consulting)合夥人之一;威廉•托伯特是波士頓大學卡羅爾管理學院領導力榮休教授。曲茜 |譯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由哈佛商學院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於2015年11月聯合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必讀”系列叢書之《什麼造就了領導者》。《哈佛商業評論•領導力加油站》編輯|馬雪梅xuemeima@hbrchina.org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6 19:3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