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酬神還願
酬神,也叫“還願”,是中國人知恩、感恩之舉動,其歷史由來已久,清代陳景元的《古北雜詩》就寫到:“尚勇兒童拜,酬神酒肉分。”廣東人向來有“年頭作福年尾還”的說法,意思是在過去的這一年來,我們能平安順利地度過,有賴於神明的護佑,而素來有知恩圖報之美德的中國人會在歲末酬謝神恩,以示虔誠。酬神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冬至以後到小年謝灶的這段日子裡。
在道教裡面,酬神有兩個主要的形式。一個是謝太歲。信徒尤其是年頭參加過拜太歲法會的信徒,需要在酬神的時候置辦香油、紙寶、水果等供品,向太歲神拜謝,誠懇訴說一年來神靈對全家的關照保佑,誠心感謝太歲神的辛勞。還有就是祭灶神。灶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職責,每年到了臘月廿三廿四,就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日子,此時道觀會舉行祀灶科儀,恭送東廚司命大帝也就是灶神上天陳事述職;而在民間,人們會用甘蔗、紅糖、甜湯圓等供品為灶神餞行,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來年為家裡帶來更多的福氣。除了以上兩種形式以外,在一些民間傳統氛圍濃厚的地方,還會上演酬神戲。
一些坊間的信眾受市場經濟影響,誤認為酬神的供品越高級越昂貴,越能體現自己的誠意,得以打動神靈。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明代正一派著名道士張宇初天師的《道門十規》裡面就有這麼一段:“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誠則有神,其理甚著。故潤溪沼址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皆可羞之鬼神,薦之上帝也。”意思是說,只要是以真心誠心來禮神許願,即使是最普通的野菜小花,也能成為供神的最佳祭品。張宇初天師的這一段話,與我們當今廣州市宗教界所提倡的“文明敬香”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酬神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兌現我們當初在神前祈禱許下的諾言哦,這不僅是虔誠的體現,更是通過這份誠信為自己積累更大的福報。
轉載自廣州純陽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