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9-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三五、《會疏》曰︰「專求者,是誓願義。如四十八願。如是剎,指極樂,勤希求也。」
三六、《淨影疏》謂此一偈是︰「舉彼智願,記必得土。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
前覺一切如夢幻等(指「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是世諦智。
此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是真諦智。專求淨土,是舉願也。必成是剎,記得土也。」
三七、《望西疏》謂︰「二智(俗諦真諦二智)雖殊,性空是同。雖知性空,而願淨土。」
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
三八、《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九、《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發願淨土。
雖淨佛土,而常寂靜。是則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而二十九種
(《往生論》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
四十、《會疏》曰︰「聞法樂受行者,聞彌陀所說法,受持奉行也。」
四一、《淨影疏》曰︰「自於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