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大乘佛法是處在五欲六塵之中而不染,與眾生同事(四攝法之一)而隨時隨地提高警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厭三界六道。
◎ 心體說得太多,愈說愈難懂。了別之心不是真心,了別是識的作用,是妄心不是真心。偶而起來一念,無論善惡亦非真心。心體無念,起念即非真心。言心的性甚為清淨,眾生對於心性本體迷惑,佛乃開示令入佛之境界。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其目的無非令我們認識真心;要入這個境界,必須要把識心內所藏的無明煩惱一齊丟淨。學佛不是修心也不是修性,要知心性本來是清淨的,不必修,只要破了無明煩惱就成了。
◎ 轉凡成聖,不退菩提,非離相見性不可,《華嚴經》與《金剛經》所說的境界完全相同,不過《華嚴》詳、《金剛》略而已。大乘均講轉凡成聖,此聖係由圓初住講 起;平常無此高超,只說斷了見惑即是初果聖人,比絲毫未斷見惑的凡夫高明多了。在小乘中講四果,是超越三界六道之阿羅漢、辟支佛的地位,雖超越三界而未見 性,因其離了有而未離空,其著空之病仍障礙了本性。不能離有不離空,要兩邊都離,相與非相都要離,才能證實相般若。不持戒修福便非實信,不實信即不能信心 清淨,如未發菩提心聞《金剛經》等於不聞,最高只能開慧眼成四果羅漢。
◎ 菩提,覺也。通常講菩提有三種:分證菩提。初住以上至等覺菩薩所證之菩提,有其差別之不同。究竟菩提。即究竟覺,此係佛的境界。真性菩提。個個眾生所具足之菩提,在凡夫位上為煩惱、塵沙、無明所障,不能證得。
◎ 元清淨體本來有的,佛與眾生之差別即迷與悟而已。佛示現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無非為眾生打破迷關。元清淨體是說本性是清淨的,即是本來面目,理智本來是一如的,必須以此為本修因。
◎ 佛說識精元明,識即阿賴耶識,精是精華,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之體,有三細相,精指染淨和合的阿賴耶識,性迷了即為識。如以唯識學之四分說,識精即自證分, 自證分是體,見相二分是用,從體上講稱之為識精。元明與無明相對,我們的阿賴耶識並非完全包含了無明,我們還能聽得到看得到,這還是元明,可見本能並未喪 失盡,而喪失了大部份。本來元明可以用眼看到十方三世與極樂世界,用耳可以聽到十方諸佛說法,現在只能見聞近方近聲,可見元明已為無明遮蓋,範圍縮小。無 明是生滅法,元明是不生不滅,我們是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成為這個身體,此處須認清者,即識是生滅,精是不生不滅。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