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般若稱第一般若波羅密,因般若是諸度之母,學佛人離開了般若是佛教的門外,必須懂得般若才能入佛門。無量的波羅密門,通常將之歸納為六大類。波羅密譯為 度,即度至菩提彼岸。何以稱般若為第一?因各法門中缺了它即不成度,如布施設無般若即是布施而非布施度,不能證果;再如修禪定無般若,修得再好也是四禪八 定,超不出三界,可見般若之重要。般若就是智慧,就是不著相、不執著,任何事作了之後就算了,不必常常掛念他。般若是佛母,能生諸佛,一有般若的話,日常 生活穿衣吃飯均有般若在內。四相俱空,一空一切空,如此義趣,方知大乘法門之可貴;深深了解般若精義,不斷熏習,漸漸亦能培養成大乘種性。今日聽到之後, 不怖不畏,與般若感應道交,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才算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 《金剛經》曰:「如來說第一波羅密,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如來說者,表其是約性而說,性體空寂,那有此第一波羅密之相?般若是理體,無形無 相,所以般若只是一個假名,並非別有一個相在,故曰非第一波羅密。性體雖無相,而亦無不相,一切相皆緣性起,此第一波羅密亦是緣性而起者,不無第一之名 相,故曰是名第一波羅密。「是名」者明其相不離性,仍應會歸於性;又「是名」者,談般若之理離不開言語文字,設無假名,佛菩薩亦無法引導我們領悟其意義。
◎ 三輪體空,並非只有布施才用得上,其他日用平常之中穿衣吃飯均要三輪體空,才能斷惑證法身,這是修大乘法的要件。先要解其義趣,解得深,解得圓,穿衣吃飯馬虎一點即近於三輪體空,生活過得去就行了,有敷餘錢,培福度眾生。
◎ 破四相是佛說的,若有四相即非菩薩。一般人都疏忽掉了,以為是對文殊普賢說的,菩薩才破四相,其實我們學菩薩即應先破四相。不懂般若,念佛也不能往生,因 為還是念念不捨功名利祿、家庭眷屬,就去不了,有一絲毫的罣礙也去不了。道理明白之後,知道四相果然是空的,才肯真正放下。果真明白般若的真實義,對於世 間事也要淡了幾分。
◎ 有眼的人看得見,盲人看不見,此是俗人的見解。佛開示,有眼人看明與盲人見暗並無軒輊。在見的情況下,見明容易明瞭,見暗不易體會;眼見色而發生眼識,需 要九種緣,缺一不可,而見性是獨立的,不需要一個緣。其實見明見暗是見性的功用,見是心見而不是眼見,心性離開眼根有其獨立的自體。在這一點上能有所悟 入,與一般人就不同了。
◎ 客塵比喻煩惱,作客住兩天就走了,用此「客」字比喻見思煩惱的粗相。眾生不知外塵的事相,所以生種種妄想;如以智慧觀察,知煩惱性空、無自性,本性自然現 前。《起信論》說一念不覺生三細,生三細就是起惑,起惑連阿羅漢的資格都不夠,何況證無上菩提!就大乘理論言之,念佛求往生,見性者生實報莊嚴土,未見性 者生方便有餘土,見思煩惱未斷生凡聖同居土。塵是動相,客與塵皆是假有,如拿他當作真的,必定吃他的虧。佛的華藏世界也是客也是塵,存心嚮往,也去不了。 生西方是大乘法,須不著相,才能往生。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