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14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2 07:33: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根塵識均是生滅法,見性是不生不滅。如是思惟(觀照),身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有的假相,其理體即是本性。識與根不容易分,「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指羅漢。 六根的本能見聞覺知是性是心而非識,識是分別,見明見暗均是心見,如若再分好醜即是識。不分別,萬法一如;不分別,即《華嚴》的一真法界,其中無佛無眾 生。經中所說的萬佛及菩薩等等名稱,是對一般有分別心的眾生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無分別心,無佛無眾生;初住以下有佛有眾生。同樣一件東西,凡夫用識去 分別,初住用根去見性。

◎    一生分別心馬上就覺悟,用了別不要用分別。對於這些事物有偏好,對於那些事物有厭煩之心,就是分別。知此理論可以慢慢修,十信位菩薩仍是用識而不是用根。 於一切法不生染著之心,一切放得下看得破,自己四大五蘊是客是塵;相對的人也是客是塵,連佛菩薩都是客是塵;天天想成佛也是打妄想,仍落在塵上。所以讀 《楞嚴經》每節每句都要深思,揣摩透了,六根接觸六塵時才能一絲毫不染。

◎    雨過天晴,陽光清晰,隙中微塵無數,發現空中諸有塵相。虛空是不動的,指心性,塵相指煩惱,煩惱無論如何干擾,虛空絕不受其影響。見了性的菩薩即能證入一 真法界,他看一切眾生同他一樣,無二無別,依報隨著正報轉。凡夫看佛菩薩也同凡夫一樣,有一位學《華嚴》的老修行,看到學淨土的就看不起,他是修法界觀 的,其實他還沒有入法界,對事仍有分別,行解不能相應。

◎    三苦中之行苦是行陰之相,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念念變遷不停,仔細觀察我們的肉身念念變化,生滅無常。小乘人觀察此種現象之後即生厭倦之思想,求取偏真涅 槃,大乘根性的人觀察之後即知色身是假相,清淨法身才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法身即在此色身之中,如捨棄此身也找不到法身。色身如水泡,法身如大海,現前的幻 化色身中本有不生不滅的性,六道眾生均有之,凡夫不明此理,佛不指出,我們焉能明白?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知此理,生在世間應保持何種態度?於世無 求,與人無爭,身心清白,一塵不染,這是真正的福報;如認為有錢有勢是福報,終日鑽營,患得患失,心為境轉,苦不可言,豈能稱為福報?真正的福報是身心清 涼自在。

◎    能見者,是你根中之性。見性一詞很難了解,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之見字當動詞解,《楞嚴經》中所說的見性之見字當名詞解。在《楞嚴經》中所謂見性,是指能見 到外面境界的功能。佛問波斯匿王:三歲與十三歲所見之恒河水是否一樣?波斯匿王說無兩樣。佛說:汝今髮白面皺,與童年之見河水,有童耄之分否?波斯匿王說 沒有分別。由此可以知道能見的功能並無變化,也就是說見性並無變化,真性並無變化;學者由此處觀察,在現前生滅當中尚有不生不滅的性。生滅者是四大五蘊, 而六根之性是不生不滅的。

◎    捨識用根,捨識是把身心世界全捨掉,如不捨掉即用不上根。《金剛經》說破四相,不破盡,識如何能捨掉?第六意識的勢力很大,人生一切行為都是第六識當家; 對於經論深入研究之後,知道第六意識不是自己,是顛倒妄想,就有方法對治它。慢慢來,修學不可操之過急,免生障礙,逐步轉變自己的境界。處處要覺,不要隨 著迷情;覺即不為外境動搖,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餘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斷惑證真。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7 02:0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