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心所中之不定法有四:悔、眠、尋、伺。
(一) 悔│追悔往事,障止。此是心所有法中第六不定法之一,不定法是通善、惡、無記三性;不屬於善亦不屬於惡,所以叫作不定。悔又叫作惡作,就是厭惡從前所作過 的善惡業,它的體是後悔,它的業用是障礙修止,惡作是因,追悔是果。有四種分別:悔這件善事何不早作,或何以未作,是事善悔善。悔這件善事何必去作, 是事善悔惡。悔這件惡事何不早作,是事惡悔惡。悔這件惡事何必去作,是事惡悔善。學佛的人對已往已作的事,無論善惡均可不必追悔,因為已經作了,悔已 無用,一動念,阿賴耶識即落一種子,既往不究,以後儘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了。
(二) 眠│令身昧略,不自在,障觀。其體是昧略,業用是障礙觀行。一個人在睡眠的時候,自體不自由,心靈闇昧簡略;因為定心是明白,醒時是詳細。睡眠若為修持功德,調攝身心,名之為善;若睡眠無度,不修正業,名之為惡。
(三) 尋│於法推求,未審細察,令心粗轉。尋是尋求,使我們的心,很忙急遽,意識取境,令心於言說的境界,粗略的推求的心理。
(四) 伺│是伺察,亦是使我們的心忙急遽,對於言說的境界,加以詳細推求的心理,在取境上過細的分別。尋伺這兩種,若是用思心所去尋伺,徐緩而細,所以身心就 安住;如果用慧心所去尋伺,急暴而粗,所以身心就不安。身心安不安,完全看尋伺徐緩與遽來判斷。對於善事思量計較,固屬於善;對於惡事思量計較,乃屬於 惡。
◎ 聽經聞法,解義入理,依教修行,謂之聞思修,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佛法在精不在多,要專攻,勿貪多,一部經肯下三年苦功夫,把握重點,能得到莫大的利 益。讀大藏經看後忘前,不如專讀一部經。現在的人講考據,必須找到梵文經典,互相對照,看看翻譯的有無差錯,否則不相信,此乃世智辯聰;天天懷疑經典,尋 章摘句,在文字上追求,已經走錯了路。學佛不離文字但又不依文字,只要經中說的道理不違背自性清淨心,就是大乘佛法,何必苦苦尋章摘句?翻譯人早已亡故, 你說這句經文靠不住,那句可疑,他又不能起來分辯,你說的一定對嗎?古時譯經大德都是有修有證的,我們如認為經文中之一字或一句有「錯誤」或「不妥」的地 方,如果確有把握,也只能將自己的意見眉批在上邊,說明己見,不可輕於擅改經文。因為凡夫有所見有所不見,老實說所見的極為有限,等你讀經讀多了,也可能 發現原來的經文是對的,我反而改錯了。
◎ 小乘與大乘比,小乘是外道;但與外道相比,小乘又是正知正見。佛出世於宗教之國,六師外道是其著者,共有九十六種主流。外道有外外道、內外道:心外求法是外外道;佛門以內,心外求法是內外道,內外道有三類:
(一) 附屬於佛法之外道。如犢子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佛在世有外道歸佛出家,成立實我,佛滅後二百年中,自說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稱為犢子部;惟其所立學說違 佛所立真無我之理,故名之為附佛外道。又如方廣道人自作聰明,自己以為如幻如化,外表如性宗而內容相差很遠,是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執大乘方廣之空理,而 墮於空見者。
(二) 學佛學成了外道。佛法無他,破執而已,如仍執著即是外道。如我是佛教,他是耶穌教,即是自己先劃了界限。只為表達言語還可以,心中不能存有此見;如有,則 與其他宗教有何區別?佛法甚深廣大,無所不包,如以為我們高,他不如我,便愈學愈執著。佛法是破我執、破法執的,學佛反而貢高我慢,就是學佛成了外道。若 能除去界限,生死也了啦,六道與十法界統統沒有了,所見的是一真法界。
(三) 以大乘訶斥小乘為外道,自己就是外道。佛也常罵小乘為外道,是為言說之方便,有口無心;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心中無界限,心如太空,虛明寂靜。若不從內心 上用功夫,沒有辦法超越外道。明白此理必須由內心上作起,一起分別心即有障礙,發生爭執,不能圓融。見性之後才能圓融,這是如來大涅槃的境界。
◎ 善財見到海幢比丘的大定,不知何名,於是就問海幢比丘:「聖者,此三昧門名為何等?」海幢告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亦名般若波羅密境界清淨光 明,亦名平等清淨普莊嚴門。」佛菩薩之名無一定,一切法本來也無一定,都是為了隨順教化眾生的權巧設施而定的。此三昧名為「普眼捨得」,是從智慧建立的。 「普眼」就是智慧,唯有般若智慧才能照見一切;不染就是「捨」,不是不要了,是不把這些相放在心裏,不把它當作真的,有相而無自性。把一切相如此看,即是 普眼,即是見到實相│宇宙萬有真實之相。《金剛經》說實相般若即是無相,是從性上講的;體上有其作用,作用就是相,相是暫時設立的,可以變化,只要認識 它,不把它當作真實的,即得到普眼的智慧。在佛法中如有所得的話,如我得了無上菩提就錯了。不能有此觀念,能照之智與所照之境均無所得,不可落在能所裏 面。普眼是六住菩薩所修,而行布不礙圓融,我們一開始就可以學,不必等修到六住的階段。普眼就是看得破,三昧就是放得下,今後如用普眼看世界,只要一有得 的心即與道相違背,不能在大定中現起無量無邊的作用;到了無所得,就是全體都得到了,大乘佛法就是破執著。菩薩沒有得的心,沒有得那有失?無得無失,心才 無罣礙,就是解脫自在現前;自在就是捨,有普眼之觀才有捨得自在。天天念經不會起觀照,如何入實相般若?心寂靜即無障礙,心如水不動、無波浪;心有得失的 念頭,障礙就來了!學佛也不要有得失之心,捨去得失心,研究佛法一指點就通,否則再高明的老師教導也開不了悟,因其心與法不相應。「平等清淨普莊嚴門」, 門是法門,以般若智慧觀照一切境界,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這是真正的莊嚴。心清淨,沒有一切華麗陳設也莊嚴;心地不清淨,充滿利害得失、人我是非,怎樣布置 道場也不莊嚴。
◎ 一棵大樹,枝葉茂盛,而樹根只有一個,枝葉上求,得不到要領,抓到樹根,一切都解決了。千經萬論,指歸真理,世間學問宗教均求的是這個,但是唯有佛法所講 的心無住方是真理,不取相、不著相,連成佛的相均不取著。經中曾多次談到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無上菩提,一切相決不能執著,不取相就是自在圓融。 所謂生心就是生度一切眾生之心,生心與無住不能分開當作兩件事,若僅是無住而不生心,則仍是有住,因其住在空相,偏真涅槃,還是不究竟,所以不能見性;生 度一切眾生之心,同時離一切相,不取相。如在無住外生了一個「什麼都放下」的念頭,仍然是著了相,還是沒有放下;唯有徹底放下,妄想執著分別全破盡了,即 是無住。
◎ 如果煩惱無明是真實的,還能斷掉嗎?只在迷悟之間耳。對大乘經典要深解、要圓解,依文字起觀照,解得深、解得圓即能照見五蘊皆空。大乘佛法難在直下承當。 我能破無明,就能破無明,說到作到,我活在世間就是為救世濟人而來的,我甘心情願去作;佛生生世世以身命布施,連身的概念都沒有了,以這種精神作人處世, 必能成功。保持心之清淨光明,如鏡子一樣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這是大乘佛法的關鍵所在。《楞嚴經》說小乘人還是邪知邪見,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已破了見 思,我們那能比得了,但佛還說他們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故大乘境界之高,實無與倫比。修行人最要緊的問題是心到處攀緣,《楞嚴經》七處徵心是為了 打破凡夫之攀緣心,六處著有,一處著空,都錯了,無住才是自在,《楞嚴》未曾說出來是叫我們自己參悟。七處徵心以後都是註解,若讀了七處徵心開悟了,以後 的經文都可以不再講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