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修因時即與果地相契合,初發心即與無上妙果息息相通,如知其理即應珍重初心,勇猛向前精進;如不相信初發心的功德,必致信心不堅,進進退退,所以需要三大 阿僧祇劫。昔日眾生根性厚,佛一說他就信,信了之後就依教而行,信解融為一體即能證入;若分開修,以解來說,大藏經浩如煙海,一百年也了解不圓滿,等圓滿 之後再起修,太晚了!解到什麼程度,即行到什麼程度,信解行合而為一,我們才可以像善財童子一樣的當生成就。
◎ 住塵生心即合塵而背覺,與佛決不能相應,如不與覺相應,學問再好,仍然不能入佛知見;果真放下,大覺即現前。舉忍辱為例,忍辱最難離相,離相才能成忍;斷 念是見性之源,離相又是斷念之源,斷念是斷妄念,正念不能斷。換言之,斷的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常說的放下萬緣提起正念;離相又是斷妄念的根本,不 斷妄念如何能見性,看到外面境界即被境界所轉,即談不上斷念。對外面境界只守著一個原則,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重點仍放在離相上,修六度萬行也是在歷事 練心,練心就是斷念,此是用功的妙門。菩薩行修的是「無著」二字,千經萬論皆講此二字,此二字亦即放下之義,放下就是見性成佛,放不下障礙重重,用「精微 圓妙」四個字來形容「無著」二字還未能包括一切。
◎ 起心動念之時,不住六塵境界即是真心,住六塵是妄心,例如穿一件新衣服,質料高貴,花色新穎,在親友之中似欲眩耀一番,遇到座位有灰塵不敢坐下去,這就是 衣穿人,被衣所轉,住塵生心。又如寒山大師衣服破爛,骯髒不堪,即是不住塵生心;但是不可學其外表,只要心放下即是無住生心,放不下,學釋迦牟尼佛也是枉 然。
◎ 何為成凡之由?由於無始以來未達一真法界,未達即名不覺,以無明不覺故而動念,心中便起對待之相,人我等等分別計較,愈著愈迷,是為起惑造業受報之由。雖 知此意而不能轉變境界,則辜負了經典。《華嚴》之一真法界與禪宗之明心見性同一道理,明心與見性是一件事,恢復光明即見到性,心如不明何處見性,不見性不 能解決問題,欲想心不迷即不能著相,一切放下。佛法之高、佛法之圓即是不執著,獨來獨往,自己作主宰。性是本性,本來空,永遠是本來空,雖有執著還是本來 空,因其執著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執是計執,現象是依他起,皆是虛妄,凡夫不知空裏妙有。就高深處言,須至妙覺,相始離盡;然而因賅果海,果 徹因源,因果同時,因果不二,故初發心時即含有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佛法的好處即未離日常生活,如終日想著背塵合覺,即著了「背塵合覺」之相,必須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佛法說不著是心上不著,而不是事上不著。當你一起念時即念阿彌陀佛,雖未能達到一心不亂,可以穩當生西方,遇到逆境也念一聲阿彌陀佛把瞋恚 心壓下去,功夫好的一年二年即可成就,再遲鈍的三年也成了,但不要怕,修行成功可以生死自在,千真萬確不是欺騙人的。
◎ 經云:「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證一切法均屬於正報,淨一切剎屬於依報,普入是能證,一切法是所入,一切萬法隨便拈一法無不是佛法,平素不作功夫, 法法皆障礙。例如能與一切人和平相處,人我執破了,煩惱障就沒有了,如能在一切環境中和平相處,法我執破了,所知障就沒有了,可見菩薩行普入太不容易了。 學佛要從心地上用功夫,心入身自然入,普入一切法是證一切法之法性。心地清淨自然感應道交,欲廣度眾生,先要內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願,嚴淨一切世界盡 我願乃盡,世界有成住壞空故無盡,古德說大乘圓教學人無盡期,惟有第一大心人才敢下手。
◎ 布施也要有福報,沒有福報還沒有機緣作善事,布施應無附帶任何條件,否則難免借慈善為名而暗中佔了便宜,此種人眼前雖然發財而後果不堪設想。又如舉辦各種 善舉,自己雖然清白,一文不取,而手下人營私舞弊,也要負監督之責。懂得此中道理,當知因果之可怕,不得不提高警覺。須知福德是由布施而來,生活寬裕福厚 之人若能節用濟貧,可以維持其富厚歷久不衰;生活清苦之人若能布施,亦可以集小善為大善,轉變環境,改造命運。依《了凡四訓》之說可以證之。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