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念頭的善惡不要理會它,如起了一個利益眾生的念頭就得意忘形,也錯了,功夫是用在心地上,挑水擔柴,全無關係。祖師大德認為用此種修行功夫收效甚微,所以 改用參話頭的辦法,念佛執持名號與參話頭並無兩樣。心為什麼有念?即是未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靈性,如證得一真法界即是明心見性,見到性之後就沒有念 了;未見性所以取相分別,因其迷於一真法界,不知一切相的本來面目。二十五圓通章各位大菩薩是用反聞反照的功夫;佛門中說回頭是岸,並不是從前作了惡事現 在改過回頭,回頭是反照心源,所指的是自性,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同,原理都是一個反照。
◎ 無障礙智即是根本智,佛是覺者即大智現前,無礙智即諸佛所證的本有圓滿的根本大智,因為眾生有障礙才顯得佛的智慧是無礙的。中國古時教學法與佛教的教授法 是一致的,均是先求根本智,若根本智得不到而求後得智是捨本逐末,無有是處。例如參禪要離心意識參,就是離開第六識(識)、第七識(意)、第八識(心)去 參,亦即《楞嚴經》所說的捨識用根;聽經看經亦復如是,如此方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古人天天念經,念得滾瓜爛熟,自有心得;先背幾部經作為基礎,經典太 長,不能背誦,摘其精要,天天念天天背,日久自然能大開圓解。根本智若能現前,後得智不求而自得。宗門尤其注意根本智。最重要的障礙是分別執著,分別是第 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末那識。若不分別即能將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善能觀察諸法圓融,復知眾生根性樂欲,說諸妙法令其開悟),若不執著即能將第七識轉為平等 性智(觀一切法,悉皆平等),此二識一轉,則第八與前五均隨之轉,前五轉為成所作智(成本願力所應作事),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照 萬物,無不明了)。
◎ 《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見般若要領全在《金 剛經》。佛說《大般若經》共十六會,漢文簡括亦有六百卷之多,其第九會由博而約,特說《金剛經》,羅什大師譯成華文共五千一百零五字,不但般若要旨盡在裏 許,得此一卷,一切佛法無不在握;若能深解《金剛經》之義趣,則一切佛法無不頭頭是道。中國人得天獨厚,有大乘種性,大乘佛法是諸佛本懷,傳到中國乃發揚 光大。梵文之重要典籍大部份均到了中國,翻譯道場由國家主持,以政府財力維護有道高僧,故譯經之成就乃大有可觀。現在所保存的萬餘卷《大藏經》,都是古德 所遺留下來的心血結晶,與深湛學養之精華,而且意義完備,悉遵佛旨,其文字之優美雅潔,尤超過梵文原典,故敦煌雲崗石窟所存均係漢文經典。其梵文貝葉早已 無存,今日如仍欲尋找梵文經典,考其來歷,徒勞而無功;縱找到梵文原典,而今日精通佛法,兼通漢梵,有修有證者,亦無其人。故今日欲研究佛法,必須先通漢 文(無論中外人士),為入手之方便,否則解且不易,何況乎修!
◎ 六百卷《大般若經》之要旨均在五一0五字《金剛經》,《金剛經》代表一切經典,如真能通達《金剛經》,則一切佛法的道理就貫通了。《金剛經》之綱要無他, 遣除妄想執著而已!分別即妄想,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修行是要轉識成智,轉的是妄想執著。六根接觸六塵不用第六識分別心,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即不 分別;一有分別,心裏即有界限。一切事不執著,即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日常生活當中如此做,即是佛菩薩,若為境界所轉即是凡夫,無論修任何法門均離不開此 一原則。學佛人不管其名氣多大,學問多淵博,他如有分別執著即是凡夫,被佛牽著走也是凡夫,妄想執著通通遣除才是佛教化的目的。
◎ 法之一字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一切現象的總代名詞,《唯識論》一云:「法者梵云達摩,為通於一切之語,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皆悉為 法。」真心無形無相而能變現一切形相,以作夢為例,夢中亦有山河大地、種種人物,均為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並非由外面來的。現在的環境是真心的夢境,此種 道理明白後,遇到境界現前,即作得了主。大經中說性相一體,性是理,相是事,能夠理解性相圓融即是菩薩。無一法不是真界緣起,理體所起的作用,用是從緣起 的,緣起就是性空,性空是本體,緣起是現象,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真法界,換一個名詞而已,一切萬法都是依靠一真法界隨緣而生起。性起者,性即一真法界,起 是生起。法相宗說真如一向凝然不變,故無性起義。在客觀的觀察,唯識宗是不了義的,他說真如不變不動,故無性起義,心是心、境是境。而《華嚴》則說理就是 事,事就是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那一法不是真心、不是真如本性?如此可以看出《華嚴》圓融,它說真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故法爾常為萬法,法爾常自寂 然。深通大乘佛法是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也可以得到最幸福最美滿的人生。
◎ 只要通達事理圓融,即能到不退的地位,事與理是一樁事,經中凡是有如來說者均是稱性而說。佛法在行門上講,只有一個:布施。布施包括無量法門,菩薩道無一 非布施。凡夫亦行布施,但是凡夫著相;菩薩離相,心中常生智慧。凡夫取外面的境界,稍不如意即怨天尤人。外面的境界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無覆無記, 不礙本性,因為自己有分別執著,所以有善惡境界現前;佛令我們對一切境界無住生心,生的是離空有二邊、利益眾生之心。四依法中有「依義不依語」,《金剛 經》亦說離名字相受持、離言說相受持,即是離分別執著相,心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幸福,《華嚴》、《楞嚴》、《金剛》均講此一原則。無住生心即是捨 識用根,識是生滅的,根中之性是不生滅的。心及心所均是有為法,是生滅的,如用生滅的心去求不生不滅的涅槃果,是不可能的事;若以不生不滅的根中之性去 修,則必定成就。若離開分別,六識均是照;六根接觸六塵,心地清涼自在即是照。萬法皆空,無論順逆境均不生煩惱,只要會用心,全是善知識。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