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57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13 07:30: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因緣的定義是隨緣隨變,自然是不變不隨緣,見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善學的人依義不依語,文字亦是言語,不要執著於文字上。方便語是不了義的,真實語是 了義,以了義為體,以不了義為用,並不是不要不了義。如果在楞嚴會上明白用根不用識,確實能夠入大乘圓初住菩薩的地位。禪宗用觀心的方法,不要理會念頭的 善惡,只要一起念頭就觀察念頭那裏來的,如果念頭沒有了,再找它到那裏去了,不念經,不研教,一切放下。後來因為人的根性遲鈍,不易見功效,古來祖師遂想 出來改為參話頭,二六時中心就照在一句話上(如研究這一句話就錯了),時間久了,捨萬念而有一念,以一念止萬念,功夫久了,即得到一心不亂;定能生慧,悟 了以後再看經聽經。現在人只是口頭禪,禪是捨念,今日之下那裏找這種人?研教的毛病是執著法,我們學佛隨看隨離,隨聽隨捨,聽經寫筆記也是在言語文字上作 活計,學活的不要學死的,重在悟處,不重在文字。(筆者多年來聽經均寫筆記,摘錄法師講述之要點,以備隨時翻閱溫習,使八識田中常常落有佛法種子。因年老 記憶力衰,聽過就忘,如不記錄,則奔波道場,虛耗光陰,得益甚少;非欲以聽經筆記炫耀於人,表示我如何有學問。其實筆記中無一言一句是筆者憑自己的心得知 見所寫出,均是他人之言說,不過筆者等於開會時之記錄而已。)

◎    十番顯見一開始,佛就說帶妄顯真。佛用方便法指見性為純真性,因純真性說不出來,把一分妄見離開之後即是純真之見,所以到最後說顯見離見。此見不是平常所 說的情見之見,亦非為身見邪見之見,乃指見精自體;見精自體乃真妄和合,帶妄時則名妄見,離妄時則名真見,如人作夢時,則名夢人,離夢時則名醒人,夢人醒 人並非二人,真見妄見亦非二見。所說顯見離見者,即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

◎    在《楞嚴經》中阿難聽佛八番開示之後,初疑見性為自然有,後復疑為因緣生,心猶未明,故咨詢如來是義云何?佛告之曰:「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 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 捉?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 相,非第一義。」佛開示的辦法是一念不生,即是離念,追求探究均是迷惑顛倒的辦法,因定能慧,如走錯路,其後果不堪設想。阿難聽到佛說非因非緣又懷疑了, 以為如果說妙覺性是非因非緣,何以世尊常常說見性具四種緣?他不知道佛說此話多分是在小乘法中所說,說四種緣九種緣不過是開合而已。唯識學中說眼識須具九 種緣才能起現行,以前曾經詳細列舉過,此處不再詳說。佛只說四緣生識,而並未說四緣生妙覺性,阿難把見性當作眼識是最大的錯誤。但是見性與眼識並不容易分 別,愚者難分識與根,連羅漢都不容易辨別,何況凡夫!其差別是為境界所轉的即是凡夫,如能轉境界即是菩薩,自己是主人,境界聽主人的指揮。用根用識相差太 懸殊了!大乘經講因緣生法,其意義的淺深差別很大,凡是使我們能夠明心見性的,就是大乘經,所謂圓人說教,無教不圓,穿衣吃飯日常生活都能見性。凡是因緣 所生之法均是空的,滅了之後也並沒有滅,緣具的時候是各種因緣和合的,所以萬法是不生不滅的,緣具的時候不要執著它,緣散的時候也不必失望,本來就沒有生 滅,明白這個道理即能大開圓解,因緣生法之深義如此。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非第一義」是破阿難之執。佛說法有兩大方式:一為隨順眾生說,依世諦說,即隨 情之謂。二為依佛所證的境界說,依真諦說,即隨智之謂。佛之隨眾生說,是為了接引初機。學佛如剝芭蕉,初看是一棵大樹,剝完了什麼都沒有。

◎    楞嚴會上,佛對阿難說:「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大意是說見明之時,是眼看到明,這個見精,不是因為明而發生, 見暗之時,這個見精也不是因暗而發生,見性(見精)與明暗均不相干,並非因緣所生。世間人說我能見,是以我為能見,外面的物相是所見,這是一般眾生所共執 的,同時有日月燈光才能見到,無光即見不到,所以見必須憑藉緣,無論說四種緣也好,九種緣也好,均是憑緣而見,此之謂眼見(識)而非見性(見精)。見性並 非因緣,不是因緣生才顯示靈光獨耀,這是帶一分妄的真如本性,此是離緣之見,此見即是見精,此見雖非妙精明心,但它是第二月,並不是月影,比作第二月者即 是帶了一分妄的,雖然帶妄,自體離緣,與因緣絕不相干。佛又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第一三兩個「見」字是真見,純真無妄,本體之真見,即妙精明心, 如第一月;第二四兩個「見」字是帶一分無明的妄見,即見精元明,如第二月,但不是月影,月影是全妄。無始以來,此真見常墮入妄見之中,不能見妄,真見如能 見到妄見,則真見非是妄見,真見是妙明真心,亦即真如本性,雖無相而其作用無量無邊。真見之性如何才能見到妄見?因有「見」之一字存在心中,即是妄情,永 遠見不到,須用觀照之照,而把情見去掉。照是無分別,見是有分別,不但方法照得透徹,而妄見之見也照到了。只要真見現前,妄見就沒有作用,因為它就作不了 主;正當真見忽見妄見之時,真見即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不墮在妄中,如人在作夢,醒了,夢就沒有了,即是已離開夢境了。「非是」二字即不墮之意。

◎    古人說明來暗去,智慧透出,無明即斷除。真見連名字都加不上,可是帶一分妄的見性,佛菩薩與凡夫不增不減,因為迷本性當不了家,當家的是第六意識。會用根 的不過用帶一分妄的見精,而佛的願望是眾生趕快成佛,不僅希望凡夫能捨識用根就算了。見精只緣現量的境界,雖然不相雜而仍然帶著能所,如果妙覺性真透出 來,其境界就大大的不相同了。一真法界中能所一如,理智一如,佛在此境界中,其說法是由無能所中方便說設立能所;凡是有能所均非第一義,無能所即無人我, 又第一義中無勝劣,說勝劣無非是勸學。見性與妙覺性很容易誤會是一個東西,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一有無明立刻將大光明藏變為業相,由業相轉 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妙覺性與見性同時起作用,而見性當家妙覺性當不了家。凡夫是第六意識當家,見性當家煩惱障就破除了。如能捨識用根,即能破除煩惱障,必 須觀照本性,真見忽然現前,即能見到妄見,如自己不達到這個境界,禪宗公案絕看不懂,因為公案就是初見性的境界。一悟一切悟,現在都研究公案,不如研究經 典。參禪必須離心意識參,八個識都要離開,心意識離開,真心即現前,可見禪宗破三關真不容易,不但煩惱障破了,所知障也破了,到那時看性相一如、性相不 二。

◎    放下不簡單。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思維,這是入了魔道,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提起放下是同時的,大乘佛法的難講處在此。任何方面都接觸而心不染,不執著,不 分別,心如明鏡,對六塵樣樣清楚,無執著,無愛憎。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絕不動感情(七情五欲),六根接觸六塵與凡夫一樣而不分別,就是鍛鍊一個清淨心。 覺與迷均依靠第六識,第六識是罪魁功首,看如何運用就是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4: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