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肝鬱脾虛 中醫食療解決腸躁症
35歲的黃小姐平時容易緊張,最近又因為工作升遷後,業務繁忙,常在開會前及趕著接送小孩上學時,常腹部脹痛,想要跑廁所,不僅排便次數增加,且糞便糊糊稀稀的。雖然排便後,腹痛就會緩解,但總有解不乾淨的感覺,令她十分困擾,經西醫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後,診斷為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常見的功能性異常的腸道疾病,可能是長期累積的情緒壓力或不當的飲食習慣,影響腸道神經而造成不正常的蠕動,主要症狀包括:腹脹痛不適感及排便後不適、排便次數改變、排便型態改變等情況反覆發生。
診斷標準為在過去一年內,至少超過12週出現以上症狀,且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可區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兩者交替型,治療上以藥物治療,搭配規律生活習慣和調整壓力。
中醫典籍對於大腸激躁症的描述,散見於「泄瀉」、「飧(讀音同孫)瀉」及「便秘」等內容中,發病原因與「肝鬱脾虛」最為相關。
中醫所說的「肝」代表情緒或精神神經調節,「脾」代表腸胃消化功能,所以「肝鬱脾虛」則為情緒壓力失調造成腸胃蠕動失常。在治療上,會使用藥物來調整腸胃「虛」的不足,以及精神情志調節失常的「鬱」,或是搭配針灸或穴位按壓來加強療效,如天樞、中脘、足三里、腑腸穴、太衝、合谷等。
平時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飲食上減少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更重要的是保持情緒穩定,適度運動不僅可紓壓,還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便秘型 可多吃高纖食物
便秘型的患者,可多吃高纖食物,幫助腸道蠕動;腹瀉型的患者可選擇水溶性的食物(如燕麥、海藻、黑棗)增加排便量,並避免消化過程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乳製品)。(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