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諸佛菩薩及法身大士的生活空間,是以虛空法界為家,一切眾生是他的化身、應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種受用,不契入境界是無法體會得到的。(990420早餐)
◎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990421早餐)
◎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眾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裡,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裡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990421早餐)
◎ 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為己有,所以心沒有罣礙。(990421早餐)
◎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禪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禪師發起的。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990421早餐)
◎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為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如同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闍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制定一些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990421早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40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