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最早的女醫生─鮑姑
鮑姑,小字潛光,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其父親鮑靚,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師事陰長生真人,學得煉丹之術。鮑姑自幼耳濡目染,後來也參與煉丹和行醫。319年(東晉太興二年),鮑靚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崗院(即今三元宮),供鮑姑居住修煉。與葛洪結為夫妻後,共同研究醫學和煉丹術,一起煉丹製藥,並到廣州一帶採集丹砂等20餘種藥物,作為原料。現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崗還存有他們早年煉丹的遺址。
鮑姑一生行醫、采藥,足跡遍及廣州所轄南海郡的番禺、博羅等縣。醫德高尚,擅長灸法,尤精通艾炙法,善於醫治贅瘤與贅疣等病症,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稱為“女仙”、“鮑仙姑”。鮑姑的灸法經驗主要記載在葛洪的《肘後要急方》內。全書記有針灸方109條,其中灸方占99條。該書較詳明的記述灸法的作用、療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豐富了中醫學的灸法內容。原存于廣州市三元宮的“鮑姑艾灸穴位圖”,對人體骨節經絡、五臟六腑均有詳細敘述,大致符合現代醫學原理,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
鮑姑的一生,幾乎都在廣東渡過,行醫、采藥,足跡廣闊,遍及南海縣,番禺縣,廣州市,惠州市,惠陽縣,博羅縣,羅浮山一帶,經常出沒崇山峻嶺,溪澗河畔。《西華仙籙》一書說: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間,莫測她所自來,問之,答曰:我叫鮑姑。”萍,據《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熱,抗菌,抗瘧等作用,主治風濕,麻痹,腳氣,打撲損傷,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等。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能這樣跋山涉水,采藥行醫,以救萬民,實在令人欽佩。她足跡所到之處,至今皆有縣誌、府志及通史記載,這些地方誌書,都把她作為仙人,稱為鮑仙姑,她制的艾也稱“神艾”。 她醫術精良,擅長灸法。她是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曾有詩讚頌:“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簾子隔嶙峋。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