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小康
禮記禮運篇所載,是人文精神的變遷和轉移。前說「大同」:無私無我。今道「小康」:有我有私。但卻能崇禮守法,確立客觀統一的價值觀。雖然理想也高,卻不是高不可攀。實在可當作當前努力的目標。分解看:
整體—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私有)—是謂小康。
內心世界—人各親其親(以自己父母為父母),各子其子(兒女)。貨(物資)力(勞力)私有。
外在做為—大人世及(權位世襲)以為禮(禮制),城廓溝池以為固(保護自己)。
禮義綱紀—以正(明定名分)君臣,以篤(親厚)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開墾、建屋),以設制度(分別宮室、飲食、衣服、車旗、上下、貴賤等),以賢(推崇)勇知(勇者智者),以功為己(私有),故謀用(詭計)是作(採行),而兵(爭奪)由此起。
典章刑法—以禮表明定是非標準,導使百姓信守,懲過失,獎仁德。
有了客觀的價值觀,同時就有了約束與標準。
總之,小康社會之所以小康,乃在於有私有我之外,尚有倫理之規範、禮制之設施,確立了客觀的價值觀。
—小康社會「有私有我」,已很需規範和約制了。
來源:慈 聲 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