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阿挺哥哥 於 2019-5-30 15:47 編輯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變主要在盲腸與升結腸。
臨床上以腹痛、腹瀉、排暗紅色果醬樣大便為特徵。本病易變為慢性,並可引起肝膿腫等併發症。阿米巴痢
疾預後一般良好,與病程長短、有無併發症、是否及早診斷和及時有效地治療有關。暴髮型患者、有腦部遷
徙性膿腫、腸穿孔及瀰漫性腹膜炎等患者預後較差。
阿米巴痢疾
痢疾阿米巴(溶組織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為人體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體組織及糞便中有大滋養體、小滋養體和包囊三種形態。滋養體在體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包囊對外界抵抗力強。
(一)滋養體大滋養體20~40μm大小,依靠偽足作一定方向移動,見於急性期患者的糞便或腸壁組織中,吞噬組織和紅細胞,故又稱組織型滋養體。小滋養體6~20μm大小,偽足少,以宿主腸液、細菌、真菌為食,不吞噬紅細胞,亦稱腸腔型滋養體。當宿主健康狀況下降,則分泌溶組織酶,加之自身運動而侵入腸粘膜下層,變成大滋養體;當腸腔條件改變不利於其活動時變為包囊前期,再變成包囊。滋養體在傳播上無重要意義。
(二)包囊多見於隱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糞便中,呈圓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個核,是溶組織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傳染性。包囊對外界抵抗力較強,於糞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個月,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較強,能耐受0.2%過錳酸鉀數日,普通飲水消毒的氯濃度對其無殺滅作用,但對熱(50℃)和乾燥很敏感。
溶組織阿米巴的培養需有細菌存在,呈共生現象。目前無共生培養已獲成功,為純抗原製備及深入研究溶組織阿米巴提供了條件。
流行病學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見,毒力較強的蟲株也集中於這些地區,呈穩定的地方性流行。感染率與社會經濟水平、衛生條件、人口密度等有關。如溫帶已開發國家感染率為0%~10%,熱帶發展中國家則可達50%以上,農村患者多於城市。夏秋季發病較多,男多於女,典型的年齡曲線高峰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多呈散發性,水源性流行偶有發生。中國近年來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病例,除個別地區外,已較為少見,某些地方感染率已不到10%。
慢性患者、恢復期患者及包囊攜帶者是本病主要傳染源。通過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傳播,亦可通過污染的手、用品蒼蠅、蟑螂等間接經口傳播。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後不產生免疫力(即不產生保護性抗體),故易再感染。本病遍及全球,多見於熱帶與亞熱帶。中國多見於北方。發病率農村高於城市;男性高於女性,成人多於兒童,大多為散發,偶因水源污染等因素而暴發流行。
發病機理與病理
阿米巴包囊進入消化道後,於小腸下段被胰蛋白酶等消化液消化,蟲體脫囊逸出,並反覆分裂形成多數小滋養體,寄居於回盲腸、結腸等部位,健康宿主中小滋養體隨糞便下移,至乙狀結腸以下則變為包囊排出體外,並不致病。在適宜條件下,如機體胃腸功能降低;某些細菌提供游離基因樣因子,增強滋養的毒力;滋養體釋放溶酶體酶、透明質酸酶、蛋白水解酶等並依靠其偽足的機械活動,侵入腸粘膜,破壞組織形成小膿腫及潛形(燒杯狀)潰瘍,造成廣泛組織破壞可深達肌層,大滋養體隨壞死物質及血液由腸道排出,呈現痢疾樣症状。
在慢性病變中,粘膜上皮增生,潰瘍底部形成肉芽組織,潰瘍周圍見纖維組織增生肥大,形成腸阿米巴病。滋養體亦可進入腸壁靜脈、經門脈或淋巴管進入肝臟,引起肝內小靜脈栓塞及其周圍炎,肝實質壞死、形成肝內膿腫,以右葉為多。並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腦等,形成遷徙性膿腫。腸道滋養體亦可直接蔓延及周圍組織,形成直腸陰道瘺或皮膚與粘膜潰瘍等各種病變。個別病例可造成腸出血、腸穿孔或者並發腹膜炎、蘭尾炎。
顯微鏡下可見組織壞死為其主要病變,淋巴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若細菌感染嚴重,可呈急性瀰漫性炎症改變,更多炎細胞浸潤及水腫、壞死改變。病損部位可見多個阿米巴滋養體,大多聚集在潰瘍的邊緣部位。
細菌性痢疾在發病初期常表現為腹瀉,而無膿血便,稍後才出現典型的膿血便,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菌痢病人的腸道病理變化所致。
阿米巴痢疾
痢疾桿菌經口進入消化道後,在胃內可被胃酸所殺滅。當人抵抗力降低時,痢疾桿菌則經胃進入小腸大量繁殖,有些死亡了的細菌釋放出內毒素,刺激腸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被吸收到血流的毒素,最後可從結腸粘膜排出,使結腸過敏和引起粘膜損害,在此基礎上,痢疾桿菌和腸道其他細菌在粘膜表面和粘膜下繁殖,進一步產生破壞作用,引起炎症反應。
發病的初期,痢疾桿菌分泌的內毒素和炎症刺激腸壁神經末梢,而引起腸管痙攣、腸蠕動增加、腸壁吸收水分減少以及腸壁血管漿液滲出,並出現腹瀉;此後,腸粘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伴有大量粘液及纖維素滲出,最後形成潰瘍、出血,才出現粘液膿血便。
阿米巴痢疾的大便特點,可隨腸道的病變轉化而不同,有的呈液狀,有的呈半流動的,甚至為成形的大便,其中可無血液或粘液附著。但在痢疾發作時,由於阿米巴在腸壁內繁殖,引起組織壞死,或因侵襲較深,出血較多,壞死的組織混著血液隨大便排出,就構成了阿米巴痢疾所特有的果醬色、魚凍樣、血腥惡臭且糞質較多的大便。
臨床表現
潛伏期平均1~2周(4日至數月),臨床表現有不同類型。
(一)無症状型(包囊攜帶者)此型臨床常不出現症状,多個糞檢時發現阿米巴包囊。
(二)普通型起病多緩慢,全身中毒症状輕,常無發熱,腹痛輕微,腹瀉,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帶血和粘液,血與壞死組織混合均勻呈果醬樣,具有腐敗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養體與大量紅細胞成堆,為其特徵之一。病變部位低可有里急後重感。腹部壓痛以右側為主。以上症状可自行緩解。亦可因治療不徹底而複發。
(三)輕型見於體質較強者,症状輕微,每日排稀糊或稀水便3~5次以內,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無腹瀉,僅感下腹不適或隱痛,糞便偶見粘液或少量血液,可查及本病包囊和滋養體。無併發症,預後佳。
(四)暴髮型極少見,可因本病原感染嚴重,或並發腸道細菌感染以及體質虛弱,可呈暴髮型。起病急驟,有明顯中毒症状,惡寒、高熱、譫妄、中毒性腸麻痹等。劇烈腹痛與里急後重,腹瀉頻繁,每日數十次,甚至失禁,糞呈血水、洗肉水或稀水樣,頗似急性菌痢,但糞便奇臭,含大量活動阿米巴滋養體為其獨特。腹部壓痛明顯。常因脫水至外周循環障礙、或伴意識障礙,甚至出現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預後差。
(五)慢性型常因急性期治療不當所致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使臨床症状反覆發作,遷延2月以上或數年不愈。常因受涼、勞累、飲食不慎等而發作。患者常覺下腹部脹痛,久之乏力、貧血及營養不良。右下腹可及增厚結腸,輕度壓痛;肝臟可腫大伴有壓痛等。糞便內可混有膿血、滋養體,有時有包囊。
(六)其它型阿米巴病可見泌尿道、生殖系統、皮膚等處感染,但極少見。亦可以併發症起病,容易誤診。
診斷檢查
1.檢驗 ①大便常規,注意找痢疾阿米巴滋養體及包囊。②血常規。③必要時送大便培養痢疾桿菌與痢疾阿米巴原蟲,入院時及次晨各送一次,以視有無混合感染。
2.特殊檢查 慢性病例治療前後作乙狀結腸鏡檢查,並刮取標本檢查痢疾阿米巴原蟲,如疑有並發阿米巴瘤或腸息肉及疑為炎症性腸病、腸結核、結腸癌等疾病時,應做纖維腸鏡檢查及活檢或腸道鋇劑X線檢查。
3.疑似病例 根據條件酌情選送痢疾阿米巴原蟲特異性免疫學檢查。
4.診斷性治療 疑似病例可用抗阿米巴藥物作診斷性治療。
出ˋ處 : http://cht.a-hospital.com/w/%E9% ... 4%E7%97%A2%E7%96%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