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電音三太子探源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6-7 19:26: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壹、緒論

              哪吒三太子是臺灣普遍的民間信仰,祂活潑、可愛的造型,俏皮的模樣一直深植民心,是最平易近人的神明。近年來三太子神偶結合現代電子音樂,將傳統信仰融入熱門音樂,跳起街舞形成神聖與世俗、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現象,電音三太子變成最具臺灣特色的民俗藝陣。
              早在電音三太子形成之前,臺灣的三太子就以戴墨鏡、拿玩具、騎機車,溜滑板等方式出現。2000年左右,三太子開始結合電子合成音樂,形成電音三太子,這種既神聖又世俗的表演方式,立即風行全臺,成為各地太子神偶團體模仿的對象。2009年高雄市舉辦世界運動會開幕晚會,三十二尊哪吒神偶,頭戴LED燈圈,騎著現代風火輪——機車進場,配合〈你是我的花朵〉的音樂勁歌熱舞,立刻造成震撼,自此「電音三太子」風行全國也流傳海外,成為最具「臺客」意象的表徵。
              近年來電音三太子,已成為臺灣民間最夯的新陣頭,無論是宗教廟會、尾牙晚會、公司開幕、商品促銷、競選活動,乃至官方舉辦的臺北花博、聽障奧運會、兩岸交流,處處都可見到三太子隨著現代熱門音樂跳街舞。各種周邊商品如:三太子公仔、書包、T恤、香火袋、布偶也充斥坊間。2009年起,新營太子宮舉辦「全國電音三太子競技擂台賽」,電音三太子也成為流行文化之一,神明比賽跳舞,是民間信仰前所未有的突破。
              由於三太子年輕、活潑的形象,沒有一般神明神聖、崇高的不可侵犯感,因此在諸神信仰中只有三太子可以不受傳統信仰的束縛,裝可愛、跳電音。電音三太子呈現臺灣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文化的整合,祂不僅是傳統信仰結合現代音樂,更代表臺灣的活力與創造力,象徵臺灣文化發展的無限可能。

貳、哪吒三太子的原始形象

              哪吒原屬佛教信仰,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天王毗沙門(多聞天王)的第三子。根據《毘沙門儀軌》記載:「奉佛敕令第三子哪吒捧塔隨天王。」、「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1]
              四大天王乃是佛教護法神,北天王是北方的守護神,哪吒原本也是佛教的護法神,跟隨多聞天王擔任護法。至於哪吒原本的形象,根據明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說: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2]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哪吒鬧東海殺九龍,射死石磯娘娘之子,又殺石磯,李靖怒,哪吒遂割肉刻骨還父,真靈歸於世尊之側;世尊以其能降魔,故「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於是法力高超、神通廣大,變化無窮,諸魔盡為所降,故玉帝並封之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命其永鎮天門。[3]

參、《西遊記》、《封神演義》與民間戲曲中的哪吒

              臺灣民間對哪吒的認知,顯然多來自《西遊記》、《封神演義》或傳統戲曲之劇。《西遊記》第四回:「玉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哪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八十三回敘述:三太子下海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抽龍筋,李靖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乃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靈魂至西方極樂世界求告佛祖,佛祖乃以蓮花化身,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方得性命。後來哪吒要殺李靖報仇,李靖求助佛祖,佛祖乃賜給天王黃金寶塔,並要哪吒以佛為父,解消父子之間的仇恨。[4]
              《封神演義》關於哪吒故事,分別在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其故事大意是:哪吒乃「靈珠子」化身,投胎李靖夫人殷氏之腹轉世,殷氏懷胎三年六個月產下一團肉球,李靖以劍刺之,竟跳出一個娃兒,手套金鐲(乾坤圈)、腹圍紅綾(混天綾),此時太乙真人至李府收為徒弟並命名為哪吒。哪吒七歲時至九彎河,取出七尺混天綾沐浴洗滌,不意撼動東海龍宮,東海龍王派巡海夜叉李艮上岸查看,竟被哪吒以乾坤圈擊殺,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興師問罪,又被哪吒打死,且抽其龍筋,欲贈與李靖做腰帶。東海龍王化身到陳塘關找李靖理論,表明將上奏玉帝主持公道,不料哪吒先到南天門攔截,又將龍王打傷並剝其鱗片。
              此事未了哪吒又取陳塘關鎮關之寶乾坤弓、震天箭,誤殺石磯娘娘之徒。李靖帶領哪吒前去聽候發落,哪吒又與石磯娘娘起衝突,幸得太乙真人收服石磯。
              東海龍王受盡羞辱之後,乃聯合四海龍王上奏玉帝,欲來捉拿李靖夫婦,哪吒為避免連累父母,乃「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
              哪吒死後託夢其母,在翠屏山為其立廟享煙火,但李靖怒斥其「生前擾害父母,死後愚弄百姓」,乃搗毀哪吒金身、焚毀廟宇,哪吒無依只得求助師傅太乙真人,太乙乃以蓮花化身為其重塑形體,並賜其火尖槍、風火輪,作為防身武器。
              哪吒蓮花化身後到陳塘關尋父報仇,李靖被追殺至走投無路,幸得燃燈道人以寶塔鎮壓哪吒,方迫使父子相認。
              《封神演義》第三十六、三十七回則敘述哪吒奉太乙真人之命,助姜太公消滅商紂。因哪吒身配寶物,驍勇善戰,在武王伐紂征戰中,屢建奇功。[5]
              臺灣傳統戲曲中,包括歌仔戲、北管戲、布袋戲、皮影戲和唸歌說唱都有《哪吒鬧東海》的劇目,但所有劇種都只演到哪吒蓮花化身為止,哪吒尋父報仇、父子衝突等情節,在臺灣傳統戲曲、唸歌說唱中完全闕如。或因臺灣民眾無法接受「父子對立」、「尋父報仇」的觀念,此乃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所有劇種,均未演出此段父子衝突情節,而是以「蓮花化身」作為結局。

肆、臺灣的哪吒信仰

              哪吒是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但一般信徒都將哪吒視為道教神明,完全脫離佛教的關係,徹底道教化、中國化,而佛寺中亦無供奉三太子。哪吒純粹是以小說、戲曲中的形象呈現。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哪吒涵蓋三種職務,一是五營兵將總司令——中壇元帥;二是兒童守護神;三是職業駕駛、輪胎業者的行業神。

一、中壇元帥

              臺灣民間宮廟幾乎都有供奉三太子,因哪吒乃五營之中,統領神兵神將的「中壇元帥」,率領五營兵將護衛鄉里。
              所謂五營指東西南北中營,意即主神分派到轄區鎮守的神兵神將,五營兵將有以文字、圖繪、偶頭或旗幟代表,各營則以東營青旗、西營白旗、南營紅旗、北營黑旗、中營黃旗象徵。安營的方式則分外營與內營,外營是在境內四方建小祠安營,內營則在宮廟中供奉五營,而神兵神將的統領,就是中壇元帥的哪吒。
              哪吒以兒童造型統領五營兵將之觀念,源自三出處。其一,哪吒原為佛教護法神,故擔任神兵神將之統帥。其二,在《封神演義》書中,哪吒奉太乙真人之命助姜太公滅紂戰功彪炳,故能統領神兵。其三,《西遊記》小說中,哪吒神通廣大降伏眾妖魔,因此成為五營兵將的總領是其來有自。

二、兒童的守護神

              哪吒的造型是年少可愛的兒童形象,因此哪吒在臺灣又被賦予兒童守護神的聯想,原本民間的兒童守護神是七星娘媽、婆姐、床母等諸神,哪吒成為庇佑兒童之神,純粹與其童神之造型有關,而哪吒造型是源自《西遊記》、《封神演義》,既是幼童形象,自然與護佑兒童相關,因此又被賦予兒童守護神的職務。
              由於哪吒乃兒童造型,民間祭拜三太子的祭品也與其他神明截然不同,包括糖果、餅乾、棒棒糖等兒童零食,與一般神明所使用的牲醴、四菓不同,此外信徒也會以玩具、奶嘴為供品,其中又以男孩愛玩的陀螺、手槍等玩具為主,是以兒童人格特性奉祀哪吒。
              哪吒在臺灣演變成為兒童守護神,因此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途中,民眾常以家中兒童使用過的奶嘴交換三太子嘴中所含之奶嘴,藉以保佑孩子平安「好搖飼」。此乃世俗物質神聖化的典型,神明所使用過的物品,當然具有庇佑信徒的功能,例如:大甲太子團為了應付眾多家長要與三太子交換奶嘴,因此準備大量全新的奶嘴供兒童家長索取,否則沿途民眾與三太子交換奶嘴,等於各家兒童交換奶嘴,衛生問題恐有疑慮。

三、職業駕駛、輪胎業者行業神

              臺灣的各行各業都有所屬的行業神,例如:屠宰業者拜玄天上帝、工匠拜巧聖先師、戲班拜西秦王爺或田都元帥等。臺灣的汽車、輪胎業,源自日治時期,終戰之後才普遍發展。臺灣在經濟起飛後,汽車數量暴增,職業駕駛人眾多、輪胎行業林立,許多職業駕駛都會在車上奉祀一尊三太子神像,尤其以遊覽車、卡車、貨櫃車司機最普遍,奉祀的三太子通常是小型神像,固定在前座擋風玻璃下方,讓三太子可以查看前方路況,而職業駕駛人每天開車前總會先上香祭拜,祈求三太子保佑行車平安。
              輪胎業者供奉三太子則都是在店中或工廠奉祀神像,並非供奉在家中的神案上,通常是獨立供奉在修車廠或輪胎行店面。每天廠房開門營業之前,也要為三太子上香後才開工。
              駕駛人和輪胎業者供奉三太子,顯然是導源自三太子腳踩風火輪的造型,風火輪造型如同輪胎、方向盤,因此產生駕駛者與輪胎的聯想。傳統行業神中,行車業者本是以九天玄女為行業神,據傳九天玄女曾經為黃帝製造指南車打敗蚩尤,但在臺灣民間三太子的名氣顯然勝過九天玄女,加上風火輪與輪胎業的聯想,於是三太子就「約定俗成」的成為司機、輪胎業的行業神。

伍、電音三太子的形成

              電音三太子的形成約在2000年前後,它原本是以傳統的三太子神偶加上童謠、流行歌曲或熱門音樂,這種演出型式在當時成為時尚,民間太子團常以現代音樂、器物結合三太子神偶表演,但當時並無「電音三太子」之名稱,2006年因臺中市「臺客嘉年華」活動,才定名為「電音三太子」。
至於電音三太子的起源年代與創始團則有三種說法:

一、北港太子會從童謠到電音

              根據北港太子團聯誼會李忠斌的說法,太子會在1989年創團之初,參與北港媽祖遶境時,太子會即嘗試以〈兩隻老虎〉、〈一隻蛤蟆〉、〈火車快飛〉等兒歌做為三太子表演的配樂,後來太子會又引用范曉萱的〈健康歌〉[6]、鄭秀文〈眉飛色舞〉[7]、張震嶽〈愛的初體驗〉[8]、阿雅的〈剉冰進行曲〉[9]等節奏輕快的舞曲,結合三太子跳熱舞,之後也大量引用伍佰[10]所演唱的〈素蘭小姐要出嫁〉、〈你是我的花朵〉等歌曲,以及當時流行的熱門音樂,如:〈sorry sorry〉、〈nobody〉等外國音樂配舞,北港太子會每回出陣,都以勁歌熱舞結合三太子表演,形成三太子跳街舞的表演型態。其最初的靈感則是來自張震嶽的〈愛的初體驗〉,太子團嘗試將搖頭樂結合三太子表演,至於「電音三太子」的名稱,則是在2006年3月,在臺中市國家音樂廳預定地舉辦第二屆「臺客搖滾嘉年華」[11]前夕,在臺北召開記者會,北港太子會應邀參加記者會演出,為了新聞炒作才賦予「電音三太子」的名稱[12],因此,北港太子會是最早跳電音三太子的團隊。

二、朴子電音太子團「戰鬥舞」起源說

              朴子電音太子團成立於2006年,供奉的三太子分靈自新營太子宮,電音三太子是太子會附屬團體。根據朴子電音太子團團長張啟原之說,在電音三太子形成之前,太子團出陣演出時就以手提音響播放熱門音樂,結合三太子跳舞,2004年團員在網路上看到「麻辣天后宮」節目中,貓董俱樂部表演「戰鬥舞」覺得十分有趣,太子團團員阿傭即仿效舞步,以三太子神偶跳戰鬥舞,效果絕佳,自此開始三太子跳戰鬥舞。
              2005年「鹽水蜂炮」廟會,太子團出動十三尊三太子齊跳戰鬥舞,當時有美國觀光客將現場拍攝三太子跳戰鬥舞的畫面PO上網站,結果造成轟動[13]。許多媒體紛紛前來採訪,自此奠定「電音三太子」的名號。此後團長阿原聘請專業製作混音,創新舞步,不斷融合各種音樂、舞蹈,開創出電音三太子的獨特表演,因此,朴子電音太子團跳「戰鬥舞」就是電音三太子的始祖。

三、九天民俗技藝團的電視節目說

              九天民俗技藝團創立於1995年,團址位於大肚山上,是臺灣少數專業的陣頭表演團體,早期團員多由中輟生、更生人所組成,1996至2003年間,九天每年7月都背著三太子「環島苦行」,2004年更以步行背鼓方式登上玉山,2011年九天參加「行者三太子——挑戰撒哈拉沙漠」活動,背著三太子橫越撒哈拉沙漠,讓臺灣的三太子跑上國際舞台。2012年《陣頭》電影將九天的故事搬上銀幕,使臺灣民間陣頭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根據九天團長許振榮之說,九天最初是以土地公、神童、濟公等神偶,配合現代音樂表演。因為臺灣的神偶原本沒有音樂伴奏,演出時神將走位、動作都很單調,因此,九天神偶才加入現代音樂演出。2002年3月,三立電視台「在台灣的故事」在臺中清水紫雲巖錄製節目,其中一段是神偶表演,當時由主持人孫協志與九天團員許懷文扮土地公神偶,並且播放熱門音樂跳舞,之後九天就將神童、三太子、土地公等神偶表演,以臺語、國語、外語熱門音樂配舞,形成神將跳街舞的獨特風格。[14]
              按九天之說,電音三太子是為配合節目錄製而創造,原本只是以傳統神偶結合熱門音樂跳舞,但並無「電音」之名稱。

陸、電音三太子起源探討

              電音三太子的起源,不能以某一太子團在某年所「發明」電音三太子來下定論。綜觀電音三太子的形成,應是集體創造,歷經數年醞釀、發酵,民間太子團普遍援用,才逐漸成形的結果。從電音三太子的發展歷程,可概分為醞釀期、形成期、流行期三個階段探討。

一、醞釀期——二○○六年之前

              早在電音三太子形成之前,民間廟會中的三太子就有戴太陽眼鏡、吸奶嘴、拿玩具槍的造型。當時三太子也常以溜滑板、穿溜冰鞋、騎機車方式出場。民間太子團也嘗試以童謠、流行歌曲、熱門音樂,配合三太子表演,這段時期尚無「電音三太子」之名稱,但已有電音三太子的演出型式。
              由於三太子原本就有活潑、可愛、頑皮等特質,因此三太子具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這種通俗、親切的特質也成為電音三太子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背景下,終於發展出結合傳統信仰與電音流行文化的「電音三太子」。
              從學位論文查證,2004年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許炳坤的《臺灣民間哪吒太子信仰研究:以新竹市為例》[15]論文中,並無「電音三太子」之名,可見當時「電音三太子」名稱尚未形成,或並未普及;至2008年,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楊鎮吉《論「臺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16]碩士論文中,則已出現「電音三太子」之名稱,可見「電音三太子」之名乃形成於2004至2008年之間,或說在此期間,電音三太子成為共同的稱謂。

二、形成期——關鍵的二○○六年

              從北港太子會、朴子太子團、九天民俗技藝團的訪談中,2002至2006年是電音三太子的形成期,北港太子會在此期間開始大量引用流行歌曲,奠定電音基礎;朴子太子團則跳「戰鬥舞」,且因美國觀光客將演出影片PO上網站,一鳴驚人造成轟動,九天也在此期間因錄製電視節目,開始以三太子等神偶跳熱門舞蹈。
              2006年之前,民間太子團早已結合流行音樂跳舞,但並沒有特定名稱,而在2006年這種獨特的演出型式,才正式被命名為「電音三太子」,並被「約定俗成」,成為普遍認同的稱呼,同時也開始在民間迅速流傳,成為流行風潮,因此電音三太子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而2006年在臺中市舉辦「臺客嘉年華」,定名為「電音三太子」,則是北港太子會與朴子太子團共同表演的說法。至於哪一團第一次跳電音三太子,恐怕無法查證,也無必要追溯。總之,三太子結合流行、熱門音樂可以說是當時代時勢所趨。無論童謠、流行歌曲或電音,傳統三太子跳街舞都是電音三太子的濫觴,在此風潮下,終於形成電音三太子的流行。

三、發展期——二○○九年之後
              2009年7月,高雄市主辦世界運動會,開幕晚會由臺北藝術大學策劃[17],決定將臺灣特有的廟會活動納入晚會表演,當時規劃將神將、十二進士、娘傘、神轎於開幕晚會上表演,此外也規劃三十二尊騎機車的三太子出場,當時廟會陣頭是委託左營城隍廟負責,三太子表演則委託「高雄哪吒會館電音三太子團」專責訓練左營高中學生擔任演出。為了使場面壯觀,臨時向嘉義市神偶製造廠商吳春星神偶訂製五十尊三太子神偶,當時最擔心的是三太子在夜間騎機車,演員會因視線受限而發生擦撞,再則不確定民眾能否接受電音三太子在世運會中演出。
              世運開幕晚會,當三十二尊太子騎著機車,配合〈你是我的花朵〉樂曲,呼嘯入場,頓時之間撼動全場,那是我們所熟悉的臺灣廟會場景、本土的陣頭、三太子、神將,感動全國民眾的心靈,這是最具臺灣特色的表演藝術。高雄世運開幕晚會之後,電音三太子儼然成為臺灣意象的表徵,從此,在臺灣各地廟會中,我們都可以見到這種「俗又有力」的電音三太子,在廟埕、在街頭,配合電子舞曲跳熱門舞蹈。
              臺灣的電音三太子似乎成為臺灣廟會文化的代表,九天的三太子登玉山、環島苦行,橫越撒哈拉沙漠,朴子電音三太子也應邀到海外演出,臺北大學學生吳建衡則背著三太子到印度、埃及、美國、非洲表演。此外,2009年洛杉磯道奇球場上由臺灣的三太子為球賽開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澳洲墨爾本、紐約林肯文化中心,都出現臺灣電音三太子勁歌熱舞的場面,電音三太子儼然成為臺灣陣頭文化的新圖騰。

四、未來的電音三太子

              目前臺灣的電音三太子表演團體,仍繼續援用美國、日本、韓國及臺灣的流行歌,例如當謝金燕的〈練武功〉、王彩樺的〈保庇〉推出後,電音三太子立即引用;其次,電音三太子也跳「踢踏舞」、歌劇天鵝湖和韓國「騎馬舞」,只要是熱門、流行的項目,三太子便立即引用,追隨時代潮流。此外,三太子的造型也在不斷創新改變,各式Q版三太子爭奇鬥艷,在臺灣廟會中,三太子不僅跳電音熱舞,也騎沙灘車、打戰鼓、吊鋼絲從天而降,凡是新潮、時髦的流行文化,三太子都會嘗試融合。

柒、結論:三太子的象徵意義

              早在電音三太子形成之前,臺灣廟會就經常可見七爺、八爺、千里眼、順風耳、土地公、濟公、神童、元帥等神偶,隨著廟會陣頭遊行,當時三太子與其它神將都是以北管、八音等傳統戲曲配樂,所踩步伐則是宗教科儀通用的七星步、八卦步,是神靈的象徵。當電音三太子崛起後,三太子不再受限於嚴肅、神聖的宗教形式,結合各種流行文化,創造新生命。
              三太子童神形象是年輕、活力的象徵,因此在所有神明中,只有三太子可以發展出電音的演出形式,因為一般神明的形象都是神聖、威嚴不可侮蔑,唯獨三太子是活蹦亂跳、俏皮可愛。至今許多人仍認為神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宜在街上跳舞,但三太子有別於諸神信仰,因此可以結合現代新潮文化,大跳電音。
              電音三太子雖是現代陣頭表演,但其實是以傳統為基礎,並非憑空創造的陣頭,傳統的三太子結合現代流行音樂,在臺灣形成最「台」的陣頭,它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下,所創發符合現代潮流的藝陣。三太子造型活潑可愛,三太子的形象平易近人,三太子的精神則是承擔過錯勇於負責。2000年左右,臺灣的三太子結合現代電子流行音樂,在廟埕、街口跳街舞;2006年這種新潮的表演形式正式命名為「電音三太子」,從此它成為「台客」的代表,象徵臺灣現代文化。電音三太子一方面代表神聖的神明,另一方面又象徵現代流行文化,是結合本土傳統信仰與外來流行文化的集合體,兼具神聖與世俗,也融匯傳統與現代,從電音三太子的創造,正可代表臺灣年輕、有活力,且具包容性、富創造力的民間特色。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臺灣文化融合原住民、荷西、中國、日本、歐美文化,電音三太子以傳統民間信仰,結合現代流行文化,反映臺灣的海洋文化全面包容的性格,象徵熱情、開放、多元的臺灣精神。


參考資料 :台灣民俗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8 12: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