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最近有打錯針引起嬰兒呼吸衰竭的事件,又有吃錯藥引起低血糖的意外,讓衛生醫療單位備受質疑,也突顯出用藥安全的問題。事實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醫界所特有,一般民眾應有避免受害於藥物的一些基本常識。
開錯藥的現況
根據估計,美國每年有上萬名病患因為藥物之種類或劑量有誤而死亡,其他世界各國也常出現這種處方錯誤的事件。打錯針、開錯藥事件出現於台灣以後,一時之間大家都認為這是台灣醫界特別混亂的現象,甚至有人要求衛生署署長要負政治責任。其實如果認真去統計處方錯誤的情形,世界各國的衛生首長大概平均做不到一個月就得下台,包括美國在內。
開錯藥該怪誰
發生錯誤以後,大家一直批評沒有專業人員去管那些藥物,才會導致這種錯誤。其實,專業人員也會發生錯誤,專業藥師也可能拿出錯誤處方。就好比說,專業的電腦設計師可能寫出錯誤的電腦程式(專業的Microsoft軟體不是就被發現過一堆漏洞嗎?),中文系教授也可能寫錯幾個中文字。人畢竟不是機器,所有人都可能犯錯,更何況即使機器也會犯錯。最近看到報上有兩則讀者投書抱怨提款機少給錢,但被銀行否認,因為銀行認為提款機不可能犯錯。筆者本人則可以作證,機器絕對可能犯錯,因為筆者有次提款發現多出一千元,還反覆算了幾次確認。或許,我多出來的的一千元暗示著有人會少領一千元。
話說回來,雖然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但程式寫錯還有改寫的空間,中文系教授寫錯隨手一筆就改過來了,醫療則關乎個人的健康生死,必須儘量減少這些錯誤的發生,此點可以從醫藥人員、醫藥管理者與民眾三方面來看。
醫藥人員的警覺與再教育
世界各國都有開錯藥的現象,而在事實上,所有醫師都一定有過開錯藥的經驗。這些錯誤大多不會引起太大的問題,因為一般常見用藥,像止咳化痰之類的藥物,吃多吃少並不會有特殊副作用。醫師本身要避免犯錯,就需要提高警覺,並且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發生副作用的藥物。例如退燒鎮痛用的普拿疼,過量的話會導致肝臟病變甚至肝衰竭;一些止吐藥過量的話,會出現眼睛不自主往上看與四肢僵硬的神經副作用。
對於兒童而言,藥物的使用劑量常與成人不同,所以兒童生病時應該去看小兒科醫師,以免因為對於兒童劑量與藥物特殊禁忌的不熟悉而導致副作用。例如以前我們曾經發現有些醫師還對兒童開出阿斯匹靈藥物,這種退燒鎮痛藥在兒童會引起危險的雷氏症候群,這種疾病會導致肝臟與腦部病變,並有50%以上的死亡率,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使用於兒童當作退燒藥,只有在川崎病與風濕熱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才可以使用。
醫藥知識不停地推陳出新,醫師必須能夠跟得上腳步,所以持續接受醫師再教育是確保醫藥安全很重要的一環。在二十年前,對兒童使用阿斯匹靈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沒有跟上腳步,在今日還這樣用的話,就有醫療疏失之虞。又比如紅黴素是一般醫師常用的抗生素,現在知道它會跟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大幅提高血清藥物濃度,所有醫師都必須知道哪些藥物不可以同時使用。
醫藥管理者的把關
開錯藥幾乎是每一位醫師都無法絕對避免的事情,醫藥管理者的把關是減少這種錯誤的重要補救之道。請專業藥師負責藥物管理與發放,可以避免非專業人員可能發生的錯誤。在藥袋上標示藥品名稱,有助於其他醫師與民眾瞭解病患的用藥情形。像台大醫院的處方都會經過專業藥師篩檢,如果發現用藥有誤,會請醫師再度確認。這樣一來,很多可能發生的錯誤都被消除了。國外有些醫院也採用電腦系統來做把關的工作,一旦發現藥物劑量有誤或有藥物交互反應的可能,就會請醫師確認。像前述普拿疼的例子,在國內這種藥有小兒用80毫克與成人用500毫克兩種劑型,萬一把成人劑型用於兒童,劑量將達到一般的六倍,很容易導致肝臟衰竭的可怕副作用,所以筆者就曾經建議醫院在電腦系統中設限,禁止對幼兒開出成人劑型的普拿疼。
民眾就醫八大原則
要避免用錯藥、打錯針,民眾本身也有一些就醫時的注意事項,筆者將一些重要的原則歸納如下:
不要亂服成藥:在沒有經過醫師診視的情形下,看起來像是普通的感冒都可能是肺炎、敗血症等嚴重疾病,隨便買成藥吃,不但可能發生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延誤疾病治療的時機。
要找專科醫師看:兒童生病應該找小兒科醫師檢查,畢竟兒科醫師才是經過完整兒童疾病訓練的醫師,他們對於兒童用藥的特點也最瞭解。
不要到處換醫師看:台灣民眾常常吃沒幾劑藥,見病情沒有明顯改善就去看別的醫師。包括感冒在內的很多疾病都需要幾天才會痊癒,不能要求醫師開藥一定得藥到病除。到處「血拼」醫師的結果是醫師無法確實掌握病情變化,而前後幾位醫師開的藥如果一樣,可能出現服藥過量的情形,有時則有藥物交互影響產生副作用的可能。舉例而言,筆者曾經看過一位兒童在感冒吃藥後突然在浴室內昏迷,住院檢查卻都查不出毛病。後來筆者問出小孩在一天裡看了兩位醫師,就請家長去索取兩位醫師的處方。結果發現有一位醫師開了紅黴素的抗生素,另一位開了治療流鼻水的astemizole抗組織胺。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的時候,會影響到astemizole的代謝,使得astemizole血清濃度增高,而其副作用則是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雖然兩位醫師並沒有同時開這兩種藥物,但「血拼」醫師的結果導致危險的藥物交互作用。
跟醫師說明以前有沒有藥物過敏:所有藥物都可能引起過敏,這跟個人體質有關,算是完全無法預期的一種藥物副作用。如果以前曾經吃某種藥引起過敏反應,必須將藥物名稱記下來,最好是寫在一張紙上或兒童用的健兒手冊上,每次就醫時都提醒一下醫師。有時民眾記得曾經對某藥物過敏,但沒有將藥物名稱記下來,那醫師就無從判斷該避免什麼藥物。
跟醫師說明有沒有使用特殊藥物:很多藥物之間會發生交互作用,有的會使藥物失效,有的則會產生特殊副作用。例如癲癇病人使用的某些痙攣用藥、心臟病病人使用的毛地黃,都有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可能,甚至像威而鋼這種藥也要注意一下。
跟醫師說明有沒有特殊疾病:除了某些疾病需要使用特殊藥物以外,懷孕時用藥需注意會不會影響胎兒,國內常見的蠶豆症則需要避免使用磺胺類抗生素。
確實根據藥品標示服藥:現在有很多一天只要吃一、二次的長效型藥物,如果一天吃個四次,就有發生藥物過量的危險。兒童服藥比較特別的是需要注意藥水的體積,有些藥物會附有量杯,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醫院或藥房找可以定量的容器,以免無法精確測量藥水的量。
如果對於藥物有疑問,馬上請教開處方的醫師:例如長期服藥的病人發現藥物的樣子變了、感冒病人拿到的藥物標示是治療心臟病的,都必須馬上請教醫師以免出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