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9-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許多廟宇都有金爐,讓信眾焚燒金紙,但有些地方會有一個跟金爐很像的建築物,雖然也是用來燒東西,但燒的不是金紙,而是寫有文字的紙張,這個建築物有很多稱呼,但可以統稱為惜字亭,那為什麼古人要特別建一個亭來燒字紙呢?
台灣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在這個體系下,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且崇高的,寫有文字的紙不可隨意丟棄,需要收集後統一焚毀,是「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亦有崇敬倉頡、文昌帝君的意義。
新莊文昌祠敬字亭。(圖/WIKI圖庫,Pbdragonwang攝)
惜字亭的歷史約起於宋代,到明清年間廣為流行,一地的書院寺廟內都可以看到,有些大戶人家也有自己專屬惜字亭,這個習慣也隨著先民渡過黑水溝而流傳到台灣來,至今台灣仍保有一定數量的惜字亭,例如新莊文昌祠敬字亭、林本源園邸敬字亭、龍潭聖蹟亭,都是登記有案的古蹟。
隨著時代進步,書寫工具的取得遠比古早時期容易,古人「敬惜字紙」的理念也逐漸消失在這個社會上,但對於文字我們仍該保持崇敬,試著理解「敬惜字紙」的重要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