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5-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世上紅塵度不盡,又何必自求成仙以逍遙
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深厚文化,所以在認識道教的時候,便不能只局限於其特有的宗教屬性,而應該返歸於道的普世意義的層面去理解。
基於此,修道的意義也就變得更加寬泛。“道不遠人”,大道本就在我們日常最普通的生活之中,刻意地向外去追求,反而會離道越來越遠。
如今,很多初學道的人總一味地想要追求得道成仙的大境界,這實際上是對修道理念的認知偏差。
誠然,道教是以神仙信仰為根基的宗教,不論秦皇漢武、還是普通百姓,大眾的求神仙、拜祖先都是道教信仰的具體體現。
道教對人的個體生命尤為重視,強調人們可以通過某種煉養方式實現從人至仙的超越。歷代祖師白日飛升的故事,更給後學者們樹立了修道的榜樣。
學道之士,人人都有身騰紫府的渴求,希望能在人生百年的歷劫中證悟到天地之道的玄奧。
但如果沒有明師的指引,慈悲不只是口頭上的問候語,而是該在人生一世的修為中慢慢去歷練,從而得到心性上的純和。
不論是道還是術,都必須要求修持者去戾氣、去欲求、去執著,從卑微的事情中參悟無上大道,由此才能體會到萬物萬法皆是自然的真理,從而避免以偏差心修行。
道教有言,欲求仙道,先修人道。在道教的視角下,全仙道與全人道本來並不是相互衝突的概念。道祖言“道法自然”,這一“自然”是可以置放于任何一種生存狀態中解讀的。
道教中又有“借假修真”一說,意指雖然我們的肉體是短暫的“假”,但只有通過在“假”中所歷經的種種無常,才能更加明白要修的恒常之“真”是什麼。因此,保養軀體的元和,是進一步去談論仙道的前提;普惠眾生的福祉,是提升修行境界的大法門。
道教向來有重生、重現世的傳統,若是一味只追求神仙世界的逍遙無待,卻把人間世置若罔聞,這便成了對空中樓閣的虛妄追求。唯有從人道之中修行,才能找得到超越人道的途徑。脫離了現世的築基,最終又何以去證仙道呢?
在漫長的道教史上,諸位得道成仙的祖師——他們或以術法、以哲思、以功行、以教化等等方面成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這就是道教歷來所秉持的“濟世利人”的主旨。
道教雖然以道名教,但其中心詞仍落於“教”字上,強調的是善道之教化。道祖五千文教化世人少私寡欲、祖天師立教感化一方百姓行善積德,凡是歷史上有所成的祖師,並非因他們個人的道法高深而被尊崇,而是因為他們雖然已經具備了上升為仙的資本,心中念想的仍然是要度化凡塵。
隨著世事變遷,祖師流傳下來的術法顯化可能有所更改,但這一慈悲心的含義卻是亙古不變的。任何一個修道人都應該學習呂祖的志向,即目世上紅塵度不盡,又何必自求成仙以逍遙呢?信仰道教,應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道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態度。
這一態度往往可以輻射到很多具體的修行層面上,如對誦經禮懺的虔心、對符咒法術的誠意、對養生功法的恒念、對宮觀雜務的無慮上。種種人生最基本的要素皆是修行的基礎,因為道本在於人間、本在於生活、本在於自己。
修道原本是真真實實的生活,並非玄幻小說中的臆想情節。把自己的心放到現實中,借紅塵之“假”修證大道之“真”,如此,才能為以後的修真路找到踏實明確的方向。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