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即真心實心,真心即非妄心,實心即非虛情假意。
一切是真誠,真誠是真心的本體,深心與迴向發願心是真心的作用。
深心是對自己的作用,屬於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
此與儒家所講的不謀而合,儒家教學有三綱(君臣、父子、夫婦)八目。
對於修學的程序也講得非常清楚,儒家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與大乘菩薩行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詞不一樣。
八目中「誠意、正心」即此處所講的三心,「誠意」即是心之本體、至誠心。
「正心」即心的起用。人人皆有一個真心,真心顯露即是菩薩,凡夫用的是妄心,為什麼真心不能現前?
因有障礙故,亦即《華嚴經》所講的妄想執著,因而真心透不出來。
「妄想」擴張成為「所知障」,「執著」演變為「煩惱障」。儒家亦知有障礙,而名詞不同,儒家講「格物」,「物」是物欲,物欲即煩惱。
「格」是格鬥格除,「格物」即是破煩惱障,然後致知,致力於智慧,智慧現前即破所知障。
格物致知之後,真心即現前,真心起作用即示現正大光明,儒家在修學過程中與佛家完全相同。
善導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開示,理論與方法兼而有之,應細心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