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心存善念,齊同慈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抱朴子內篇》則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赤松子中誡經》進一步指出:"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重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善行與修道成仙聯繫在一起。由此推而廣之,道教告訴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善的方法很多,要在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
具體來說,一是要心存善念,要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不炫己長,不彰人短,不作妄語;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不嫉不妒,戒除一切殺伐淫盜憎恨之心。
二是要有行善作為,要救人之窮,濟人之急,施藥治病,救死扶傷,修橋補路,植樹護林。
三是要善於幫助人排解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要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抑惡揚善,正己化人。
四要憐憫救濟一切眾生,放生度死。凡物有困難求救於人,皆當幫助它們排除險惡,使之脫離困境。勸告人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只要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顯然,道教勸善之說的目的完全是從濟世利人出發,是為了有益於社會人心的安定與和諧。但對於修道者來說,則不只是以世人之善為標準,而是要追求道的上善境界。
《道藏》第一部經典《度人經》即提出:道教看來,生命是最可貴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長生久視。道教《五符經》認為"天生萬物,人為最貴"。《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亦說:"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抱朴子》說:"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經》則說:"德莫大於活。"
道教這一重生貴生的思想,是道教與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體現了對人生的關愛。它不僅影響着人們對人生、生命的態度,也促進了道教對所有生命體價值的認知。道教從齊同慈愛的精神出發,要求人們要"慈心於物",以一顆仁慈之心對待宇宙間所有生命,愛及昆蟲草木鳥獸,不要無辜地傷害任何生命。並在戒律中規定:不得殺害一切物命;不得燒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籠罩鳥獸等等。
《太上洞淵神咒經》說:"道性本來清,救護一切人,普濟於眾生,太上布大慈。"道教對人生與生命的重視,體現了關愛人生的最大熱情。重人貴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道教的教義中,清靜與無為、寡慾是互相關聯的。清靜無為是說要順自然而為,不要逆自然而動、傷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對人來說則是要保養人質樸清靜的本性;清靜寡慾則是說人當少些慾望,以保養好人的質樸本性。《清靜經》中說: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只有清靜才能使心神清明,所謂天地自然的本性、人之質樸清靜的本性指的就是道的本性。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之士,性體圓明,常應常靜,不為後天的七情六慾所傷。人處在一個紛繁雜蕪的社會裏,要保持清靜、無為、寡慾,返回先天虛明體性,以至"常清靜"。"常清靜"才是道的最高境界,意即"真靜",其境界是"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湛然常寂"。這種修身境界,使人身體康健,神智虛明。對治世來說,清靜以寡慾,無欲則正,聖人才能以百姓心為心,安邦以興邦。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