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
但用修慈持戒為能。次第二人。
唯將讀誦大乘為是。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
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讀誦大乘也。
這段註解是說明念佛人應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眾生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來,往昔生中之習氣帶到今生,世人不察,以為是遺傳,其實不是。
一般來說,人死之後,在中陰身時,總是要找習氣相近有緣的父母投胎,佛在經中說,神識投胎有四種緣,即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無此種因緣即不會變成一家人。
投生時以貪愛為主因,愛不重不生娑婆。對父母有染愛之心,遂致其相貌有像父或像母者。
但是相貌在後天方面,依個人所作所為之善惡業力亦能有所改變,此所謂習染不同。
學佛選擇法門亦與過去習氣有關。種種不同法門中,如果是行者過去生中曾經學過的法門必然一見如故,否則很難接受。
凡夫無觀機能力,羅漢能觀眾生五百世之因果,菩薩的觀機能力依其品位高低而有異,如能觀機,說法自會契機。
所以佛為眾生性習不同,說出無量法門,以適應各個不同根機。 |
|